22歲女孩向51歲鄰居表白:只要老先生不嫌棄,我愿陪伴終生!
2023/07/05

1930年,22歲的潘蘭珍向51歲的鄰居「李老先生」表白:「我想嫁給你,只要你不嫌棄,我必不離不棄!」「李老先生」被潘蘭珍的勇氣嚇到了,回過神來后,他連連拒絕:「你這是何苦來?「

潘蘭珍是一個苦孩子,她4歲時隨父母逃荒到上海,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貧苦生活。13歲時,潘蘭珍被父母送到一家紗廠去當童工,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用稚嫩的雙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在紗廠里,潘蘭珍吃盡了苦中苦,她不敢有半點停歇,生怕自己一旦跟不上節奏、完不成任務,就被掃地出門。

但盡管潘蘭珍使出了渾身解數,每天回到家連腰都直不起來,卻也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勉強顧個溫飽。

在苦水中泡著的潘蘭珍一天一天地長大了,粗糙的衣衫掩蓋不住她秀麗的容顏,而這也成為她遭遇不幸的導火索。

17歲時,潘蘭珍不幸遭到一個惡霸的霸占,惡霸不僅強迫潘蘭珍給自己生下了孩子,還日日對她拳打腳踢、肆意欺凌。不堪受辱的潘蘭珍曾想過死,但她最終還是不忍心拋下父母和孩子,選擇堅強地活了下來。

由于生活條件過于惡劣,潘蘭珍的孩子很快夭折了。痛苦不堪的她下定決心:即使被打死也要逃離魔爪!

幸運的是,這次逃跑,她成功了。

為了防止惡霸再次找到自己,潘蘭珍不敢回到父母的住處,而是重新找了一家工廠去做女工。

雖然歷經苦難,但潘蘭珍依然愿意對這個世界持以善意。

一天,潘蘭珍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癱倒在地上,她連忙上前提供幫助。交流中,潘蘭珍得知:這位老人姓李,和妻子離異后搬到了這里,現在靠給報社投稿為生。

潘蘭珍非常同情老人的遭遇,同時也很欣賞他的才華,特意稱呼他為「李老先生」。

從此之后,潘蘭珍便主動照顧起貧病交加的「李老先生」,包攬他的家務,關心他的健康。

而「李老先生」也在工作之余,教潘蘭珍讀書、識字,告訴她人人平等的道理,煥發了她的女性自尊心。

這對于飽經滄桑,從小到大沒有機會上學的潘蘭珍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禮物。

相處一段時間后,潘蘭珍主動向「李老先生」表白,希望和他結婚。「李老先生」非常吃驚,表示自己一大把年紀了,沒有錢,只有病,勸她慎重考慮。

可是潘蘭珍心意已決,反復強調:「只要老先生不嫌棄,我愿意陪伴服侍到終生。」

「李老先生」一開始認為潘蘭珍是在「胡鬧」,但最終他還是被潘蘭珍的堅韌和癡情打動,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從此過起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1932年10月的一天,「李老先生」忽然被國民黨抓捕入獄。到處找不到自己丈夫的潘蘭珍四處打聽后,終于知道:「李老先生」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

陳獨秀,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潘蘭珍驚呆了,她做夢都想不到,她竟能和陳獨秀這樣的大人物走到一起。別人勸她:「算了吧,你們不是一路人,跟他在一起危險重重。」

潘蘭珍卻內心篤定:「我不管他是誰,我只知道,他是我的丈夫,我跟他說過,只要他不嫌棄,我一定會陪他走到底。」

之后,潘蘭珍不顧危險,奔赴南京去探監。但盡管在監獄門口等了很多天,她還是沒拿到探監令。

原來,國民黨給陳獨秀制定了「不準親屬探監、不準通信、不準讀書看報」

的「三不準」制度,把他牢牢地封鎖了起來。

潘蘭珍沒有放棄,她在監獄旁租了間房子,一邊打零工維持生計,一邊想辦法打點獄卒為自己傳話。

獄中的陳獨秀得知潘蘭珍正在想盡辦法探視自己后,萬分感動,但他更擔心的是潘蘭珍的安全問題。陳獨秀的大兒子陳延年和二兒子陳喬年都是死于國民黨的屠刀之下,萬分凄慘。自己此次被捕,也是生死未卜,危險重重。

之前不告訴潘蘭珍自己的真實名字,正是不希望她受連累,沒想到這個傻姑娘還是找了過來。

為了說服潘蘭珍放棄自己,趕緊回上海去,陳獨秀以絕食為抗議,迫使國民黨當局將「三不準」改成了「三允許」。

1933年的夏天,潘蘭珍終于見到了已被關押了半年之久的陳獨秀。陳獨秀對潘蘭珍說:「你快回去,好歹上海還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監獄里還能給你什麼呢?」潘蘭珍流著眼淚說:「我不用你給我什麼,我就只想留下來照顧你。」

潘蘭珍對丈夫不離不棄的行為感動了典獄長,加上宋美齡等一些國民黨高官對陳獨秀的探視,監獄終于不再阻止潘蘭珍的探監。

潘蘭珍利用自己的「自由人」身份,一邊為陳獨秀洗衣送飯,一邊幫他整理詩作、跑腿聯絡。

依托于潘蘭珍的幫助,陳獨秀把監獄變成了「研究室」,他在讀書看報、著書立說的同時,還自學起了德語。

5年的時間里,陳獨秀讀書不倦,筆耕不輟,完成了大量的專著。其中,《獨秀文存》第九版還被評為20世紀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

時人評說陳獨秀:「人在獄中,思想飛向遼闊的空間。」這一切的背后,潘蘭珍功不可沒。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蔣介石同意釋放政治犯,陳獨秀終于得以出獄,和潘蘭珍一起四處流亡。

在之后的幾年里,潘蘭珍傾盡全力,照顧著陳獨秀的母親和孩子。

陳獨秀的母親雙目失明,潘蘭珍每天為她梳頭洗臉、捶背揉腰。家里無米下炊時,潘蘭珍偷偷當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環。

在潘蘭珍的傾力付出下,這個多災多難的家,終于享受到了短暫的天倫之樂。

幾年后,陳獨秀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63歲,而這一年,潘蘭珍才不過34歲。

臨終前,陳獨秀望著潘蘭珍,叮嚀囑咐道:「蘭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務求自立…」

潘蘭珍把陳獨秀的話牢牢記在心頭,她沒有變賣過陳獨秀的遺物,也沒有打著他的名號參加任何活動,她去了一家農場工作,用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從不叫苦叫屈。

抗戰勝利后,潘蘭珍回到上海,找了一份做飯的差事。

1949年,潘蘭珍因子宮癌去世,享年41歲。

陳獨秀一生歷盡坎坷,晚年尤其不幸。值得慶幸的是,潘蘭珍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陪他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潘蘭珍自己的人生雖然受盡磨難,但她始終保留著自己生命中的善良本性和溫柔底色。

做任何事,她不懼危險,不計得失,不吝付出,不看回報,只求無愧于心。

很多人不理解潘蘭珍,覺得她選擇陳獨秀純屬自討苦吃。

但對于潘蘭珍而言,精神上的富足遠比物質上的安逸更可貴。

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園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人生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你怎麼看待潘蘭珍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