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畫家吳似丹:28歲女孩不顧家人反對嫁給82歲老外,為愛守寡53年
2023/07/11

一個女孩在適婚的年紀,選擇嫁給一個比自己大50多歲的外國老外,對此你會聯想到什麼?

相信很多人此時會對女孩的動機浮想聯翩,對這段老少戀產生各種臆想。很少人會愿意相信,女孩嫁給年邁的老外,是出于愛情。

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一個叫做吳似丹的名媛,卻用自己的一生守護住了這份常人無法理解的愛情。

1952年,28歲的吳似丹不顧家人的勸阻,與一位曾給自己治過肺炎的法國醫生貝熙業領證結婚。

要知道此時的貝熙業已經82歲高齡了,而吳似丹名門子女,如花似玉,嫁給一個老到可以當自己爺爺的人,怎麼會幸福呢?

吳父得知以后更是暴跳如雷,聲稱她要是堅持和貝熙業在一起,就和她斷絕父女情分。

顯然,吳似丹的家人是不可能接納這個外國「老女婿」的。而執拗的吳似丹卻表示,即使這段婚姻得不到任何人的祝福,她也甘之如飴。

因為始終無法平衡雙方的矛盾,吳似丹便和丈夫移居法國,和娘家人斷絕了關系。兩年后,她還為自己的「老丈夫」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嬰。

然而,夫婦兩人僅僅享受了8年的婚后生活,就迎來了天人永隔。

1960年,90歲的貝熙業因病去世。吳似丹才36歲。丈夫去世后,吳似丹并沒有選擇再嫁,而是開啟了長達53年的守寡生涯,并用自己全部的后半生去緬懷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2013年,89歲的吳似丹的生命也來到了盡頭。在她臨走前,有人對于這段婚姻究竟悔不悔。對此,病床上的吳似丹卻只是微笑地表示:

「與貝醫生結婚,我從未后悔過。」

嫁給老外丈夫后,吳似丹不僅失去昔日養尊處優的嬌小姐生活,甚至還和養她育她的父母形同路人,她為何至死無悔?她與貝熙業之間,又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愛情故事呢?這一切,還得從吳似丹12歲那年說起。

體弱多病,幸遇名醫

作為軍閥吳佩孚的本家——老吳家的掌上明珠,吳似丹出身高貴。

她的父親吳明遠是中法實業銀行總經理,伯父吳鼎昌是當時蔣介石總統府的秘書長。

可以說,吳似丹從小就含著金湯匙長大的。而因為從小就接受西式教育,又深得長輩寵愛,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吳似丹,個性十分灑脫率真。自然,在感情方面也較常人開放前衛。

然而,像這樣一個「要什麼有什麼」的富家千金,卻偏偏沒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因為女兒從小就患有肺疾,嚴重的時候甚至還會休克的情況,因此父母在照料她時格外小心,生怕這個寶貝有什麼閃失。

天天處在這種高壓環境中,吳似丹就如同一只被關在華麗牢籠的金絲雀,即使已經到了12歲,也完全沒有什麼人身自由可言。

為了治好女兒的病,吳父四處尋訪名醫,甚至還動員在總統府工作的吳鼎昌多多留意,看有沒有什麼主攻這方面的外籍醫生。巧合的是,1936年,還真就讓吳鼎昌發現了這麼一號人物。

此人名叫貝熙業,來自法國科魯茲。在醫學方面,貝熙業簡直就是個天才。1897年,年僅23歲的貝熙業憑借著豐富的醫學知識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1912年,42歲的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以法國領事館「館醫」的身份來到中國定居。同時他還是總統府的醫療顧問,負責孫中山、袁世凱等眾多高官的健康。

1920年,中法大學成立。醫學高明的貝熙業被該校聘請為董事、教授兼任校醫。在這段時期里,貝熙業也憑借著謙遜真誠,熱情好客的性格與不少京圈名流結為好友,其中就包括了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故宮博物館的創始人李石曾,以及蔡元培。每到周三,貝熙業都會在大甜水胡同的家里舉辦沙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自然而然,像這樣一位厲害的人物很快就被吳家知曉了。愛女心切的吳父立刻委托吳鼎昌務必請貝熙業來府里,為吳似丹診斷一番。而貝熙業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也十分爽朗地答應了下來。

當日,只是簡單的察言觀色,貝熙業便有了除病之法。他問吳明遠:「這位小姐是不是平日里都不大運動呢?」一旁吳父焦急地答道:「是啊,小女身子骨弱,哪怕多走些路都會喘不上氣來,又哪敢任她出去蹦跳呢?」

貝熙業沉吟:「這就對了,人的身體好不好,關鍵還得看免疫力。目前,小姐的肺疾暫無大礙,只要按照我開的藥方,堅持服用即可。不過我還是建議應該讓她多加走動,這樣才能增強體質。

貝熙業這樣說其實是有根據的,因為肺病對他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疾病了。1924年,他的愛妻就是死于肺病。

同時,他的兩個女兒也因為感染了肺結核,身體一直不大好。為了讓女兒們得到更好的修養,他還專門在西郊鳳凰嶺半山選了一塊山林,建造了一棟別墅,名為 「貝家花園」。

貝家花園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的大西山處。與人煙熙攘的北京城不同,這里環境秀麗,空氣清新,最適合體弱的病人休養生息。如今在它的不遠處,一座當地村民為了感念貝熙業恩情而修建的橋,名為「貝大夫橋」。

別墅建好以后,貝熙業還把別墅的碉樓當做自己的診所,治療病患。體恤到村民生活貧苦,每次為村民治療的時候,他從不收費。因此善舉,他還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活菩薩」。

為吳似丹寫完藥方后,望著小姑娘蒼白的臉龐,貝熙業忍不住說道:「吳小姐需要靜養。正好我在大西山有一處別墅,不如就讓她去我那里小住段時間吧!也方便我繼續為她調養身體。」

愛女心切的吳父一聽,忙不迭地答應了下來。

于是,吳似丹便正式入住了貝家花園,同時也就是在那里,吳似丹見證了貝熙業作為一位優秀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在抗日時期,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做出的無私壯舉。

正如貝熙業所言,貝家花園依山傍水,環境優雅,素喜寂靜的吳似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里。在貝熙業悉心照料下,漸漸地,她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轉。

如師亦友,情根深種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這里貝熙業還幫助吳似丹開掘出了自己的繪畫天賦。

每日閑暇,吳似丹總愛對著別墅里滿園的鮮花畫畫。她的畫風雖些許稚嫩,卻極具靈氣,讓一旁的貝熙業看了,都嘖嘖稱奇,暗道這個小姑娘說不定還真能成為一個畫家呢。

熱心的貝熙業不日便來到吳府拜訪吳明遠,建議他送女兒去報考美術學院。吳父得知以后十分高興,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正好吳家有個親家名叫陳垣,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當時任北京輔仁大學校長。吳似丹16歲時,吳家便托這層關系,將她送入輔仁大學美術系,進行系統的繪畫學習。

陳垣

輔仁大學美術系高手如云,師資力量雄厚。這里不僅有中國美術史有名的大師汪慎生、溥佺坐鎮,還有享譽京華的梅州籍畫家陳緣督教學。其中溥佺善山水,汪慎生善花鳥,而陳緣督善畫人物。

師從這些大師門下,吳似丹的繪畫天賦得到了最大開發。她尤其喜愛繪山水花鳥,小小年紀就把中國山水畫畫的獨領風騷,獲得了講師們的一致贊賞。

在這里,吳似丹不僅學習畫畫,還對中國昆曲產生了興趣,興奮地加入了昆曲劇社。1940年,昆曲劇社將要演出湯顯祖名劇《牡丹亭》。但后期因為沒有專業人士指導以及合適的服裝道具,節目幾近夭折。

就在這時,得知此事的貝熙業向她伸出了援手。原來,交有廣泛的貝熙業與 「昆曲大王」韓世昌是故交。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貝熙業拜托韓世昌擔任該節目的藝術指導。同時,還央求他找找,有沒有什麼合適的道具,用以演出。

有了韓世昌助陣,吳似丹等人排練的話劇節目才能如期上映。

吳似丹(右)

首映當日,貝熙業騰出時間,邀請李世增和鐸爾孟等好友前去為吳似丹助陣。盡管在這場表演中,吳似丹扮演的薔薇花神并不是主角,但她那顧盼流兮,巧笑倩兮的音容笑貌卻深深地烙印在貝熙業的腦海中,讓他忍不住感嘆那個曾經柔弱病態的小姑娘終究是長成了惹人憐愛的大姑娘了。

貝熙業對吳似丹的特殊關照被身邊的好友盡收眼底。每當輪到吳似丹出場,貝熙業總會目不轉睛,熱情地鼓掌叫好。

好友們便半開玩笑地說:「好久沒見你這個老家伙這麼在意一個人了。怎的,難不成是看上這個女娃娃了?」

貝熙業聽后,有些不好意思,佯怒道:「說什麼胡話呢,我都這把年紀了,哪里會對一個小姑娘產生非分之想?」說完,他原本悸動的心,又有些苦澀。是啊,他和吳似丹之間,不僅國籍不同,年齡差更是一大鴻溝。如今自己的身子骨都入了半截黃土,又哪敢再去奢求什麼呢?

不過,吳似丹卻不是這樣想的。醫她體疾,助她入學,就連這次演出遇到難題,都是貝熙業出面。像這樣一個儒雅風趣的男人,應該沒有那個少女不懷春吧?

演出結束后,貝熙業發揚紳士風度,在后台等吳似丹卸完妝后,主動將她送回家。

昆曲劇社里的同學們看見后,都興奮地嗷嗷大叫,惹得吳似丹更加羞澀臉紅。也從這天開始,她便對這個比她大54歲的外國男人情根深種了。

伉儷情深,遠赴異國

真正讓吳似丹下定決心要和貝熙業共度余生的,是抗日時期貝熙業懸壺濟世的善舉。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燒殺強擄,無惡不作,華夏大地陷入一片黑暗。作為法籍醫生,貝熙業并沒有對陷入危機的中國人民冷眼旁觀。

在中國居住長達幾十年的貝熙業,早就把這片土地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了。故鄉人民有難,貝熙業肯定也想為其出一份力。

他不僅主動加入了中國紅十字會,為數以萬計的學生和共產黨員免費提供醫療服務,而后更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為革命根據運送藥材。

在《北平人民八年抗戰》里,曾有過如下記載:

抗日戰爭期間,平西抗日根據地藥材告急。日軍對根據地重重封鎖,很多受傷的戰士因為缺乏救治,不幸感染死亡。

為了救治這些為反法西斯戰爭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們,貝熙業挺身而出。

貝熙業是個法國人,身份特殊,日本人斷不敢輕易搜索他的的住所。加上貝家花園地處大西山,緊挨永定河,只需沿山路而行,便可躲過日軍的層層追蹤,將藥物送至根據地。

被中央委命后,每周,貝熙業都會往貝家花園購置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因為他本身就是位醫生,他的舉動自然也就沒引起日寇的懷疑。

每至時機成熟,貝熙業就會騎著他那輛破舊的腳踏車,沿著秘密通道將藥物親自運到抗日前線。刮風下雨,從不缺席。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貝熙業已經高齡70了。你能想象,一個70歲的老人,騎著腳踏車,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頂著烈日或淋著大雨,載著幾十斤的東西,騎行六七十里嗎?貝熙業,便是這樣了不起的人物。

今天,每當提起偉大的國際共產黨戰士—白求恩醫生,我們都是會熱淚盈眶,心懷敬意。而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無私援助中國人民的貝熙業醫生,不也正是值得華夏子孫敬仰與銘記的「法國白求恩」嗎?

後來,為了提高效率,貝熙業專門購置了一輛雪鐵龍小汽車。有了這輛車,根據地受傷的戰士,又多了一份生機,少了一絲疼痛。沒有外出的時候,貝熙業就會待在貝家花園,為受傷的戰士和貧苦的村民們提供免費的醫治。

久而久之,這里也成為了戰士們的臨時接納站。而從別墅外通往根據地的秘密通道,也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腳踏車駝峰航線」。

身為醫生,貝熙業是一個品德高尚,具有人道主義的良醫。在他看來,救死扶傷是沒有國界的。他的這份赤子之心被外人看在眼里,好友李石曾還特意為其寫下「濟世之醫」的石匾。而這塊石匾,至今都還掛在貝家花園的碉樓正門上。

1942年,抗日戰爭漸入尾聲,貝熙業一個人在診所里經常忙的不分晝夜。正好吳似丹也從輔仁大學畢業了。為了幫助貝熙業,吳似丹主動提出要留在貝家花園學習護理工作。

起初,吳似丹的父親聽說這件事,完全不贊同。在他看來,女兒名校畢業,在美術界前途無量。畢業以后不去好好找個工作,反而將自己的青春年華耗在一個老頭子那里,未免過于荒唐。

而貝熙業通過與吳似丹多年的相處,對她的小心思豈能不知?本著不愿耽誤女孩的想法,他也不愿讓她留下來。奈何吳似丹就是有股執拗勁,完全聽不進勸。

而且在念書時期,她也經常掩護貝熙業,向革命者傳送過不少情報。在她看來,將青春年華奉獻給的革命事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架不住吳似丹的軟磨硬泡,貝熙業終究還是將她留了下來。而不久吳父看著時局風云詭譎,想著貝家花園算是個不錯的棲息之地,便又同意了她的做法。因為助理的身份,吳似丹離貝熙業的生活,也從此更近了一步。

盡管之前并沒有學過護理知識,因為吳似丹的勤奮好學,踏實肯干,加上她從小就是在藥罐子里長大,耳濡目染地也算是半個醫生了。

所以,她做貝熙業助手,也算是得心應手。兩人配合地也越來越默契。。同時,在工作中,也加深了對彼此的感情。

1945年9月2日,抗日戰爭終于迎來了勝利。與此同時,貝家花園也迎來了短暫的平靜。

經過多年的相處,吳似丹早已認定貝熙業是自己的一生摯愛。但她也害怕這份愛意會給貝熙業帶來困擾和罵名,因此她選擇將其埋在心底。

1947年,貝熙業因為身體不適,突發心肌梗塞,被緊急送往醫院。經由此事,吳似丹這才下定決定,要與他結婚。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她鼓足勇氣,向貝熙業表白了。望著吳似丹渴望又苦楚的神情,貝熙業沉寂近20多年的心開始慌了。

貝熙業是在擔心兩人的年齡問題。兩人足足相差54歲,在那個年代,這種「禁忌之愛」是很難被大眾認可。但深思熟慮過后,他最終還是回應了吳似丹的愛意。畢竟人生苦短,何妨一試?

起初的幾年里,吳似丹和貝熙業還只是背著吳家發展地下戀情。但隨著1952年,新中國正式頒布《婚姻法》,兩人便動起了結婚的念頭。

為了成為合法夫妻,兩人沒日沒夜地研讀《婚姻法》,終于有一天讓他們發現了解決辦法:

在那個時期,中國人要想與外國人結婚,要麼是讓這個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要麼就是兩人異國分居。

盡管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活近40年,作為法國人,貝熙業對自己的母國還是無法割舍。于是在動用所有辦法還是無果后,他只好帶著兩人的結婚證坐船回國。

臨走前,他還親筆給周恩來總理寫信:

「多年的相處,我早已把中國當成是第二祖國,把中國人民當成我的人民。對于妻子吳似丹,我愛慕她,尊重她。但我也無法因為這段感情背叛我的祖國。」

周總理看完信后,對這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外國友人表示了由衷的敬佩。日內瓦會議結束后,為了成全這對有情人,總理應允了吳似丹前往法國與丈夫團聚的請求。

喜極而泣的吳似丹喜連忙趕去碼頭,想和貝熙業一起離開。而她的父親得知以后,不僅不承認兩人婚事,還說要是她敢走,就不認她這個女兒了。一旁的吳母,泣不成聲。

一邊是養育自己的父母,一邊是自己的愛人,最終吳似丹還是哭著說:「女兒不孝,不能為您們養老送終了。您們就當沒了我這個女兒吧!」

說罷,她便義無反顧地和貝熙業踏上了前往法國的輪船。而這一別,就是一生。盡管後來在貝熙業離世后,吳似丹還曾因為工作關系兩次回歸故土。但那個時候故土,生育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人世了。

來到法國后,起初吳似丹還因為水土不服,不太適應。但在丈夫貝熙業的呵護下,漸漸地,她也就習慣了這種異國生活。

婚姻中,兩人相濡以沫,恩愛如賓。兩年后,吳似丹還為貝熙業生下了一個健康可愛的男嬰。老來得子的貝熙業十分高興,為其取名為貝石濤。

貝熙業希望,等孩子長大了也能繼承他的醫術與醫德,為世界醫學做出貢獻。而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樣,如今的貝石濤已經與他的父親一樣,成為來了一位救死扶傷,受人敬仰的仁醫。

2015年,在中國紀念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上,貝石濤還受邀出席。 在會上,當他講起自己與其他兄弟姐妹創立的貝熙業協會,眼神里散發的光芒與父親貝熙業如出一轍。人們不禁感嘆,這個小伙子或許便是和平時代的「貝熙業」吧。

遺憾的是,這一切,貝熙業并未親眼見證。

1960年,貝熙業因為身體衰竭,生病去世,享年90歲。

在他走后,吳似丹把丈夫與前妻生的兩個女兒視如己出,細心照料。為了順利把孩子們拉扯大,她重新拿起了畫筆,畫起了山水畫。

經過歲月的沉淀,吳似丹的作品更添神韻,讓外國友人們贊嘆不已,他們把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譽為「東方的女畫家」。聲名遠揚的吳似丹還舉辦了不少畫展,收入不菲,養活孩子們已不成問題。

但面對婚嫁問題,她卻閉口不談。因為在她看來,貝熙業就是自己一生唯一的丈夫。即使為他守寡一輩子,她也心甘情愿。

因為大愛,不怨不悔

丈夫去世后,整整53年里,她都是孤身一人,未再婚嫁。而在2013年6月,89歲的吳似丹終于能夠如愿,與天上的丈夫團聚了。

吳似丹和貝熙業的愛情故事,正如那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究竟是什麼能讓一個年輕的女孩寧愿與父母斷絕關系,背井離鄉,也要嫁給一個比自己大54歲的男人呢?又究竟是什麼讓她守寡53年,也不怨不悔呢?或許,這便是愛吧。

吳思丹和貝熙業之間的感情,在漫漫的時間長河里,早就從單純的男女之情,沉淀為了兮兮相惜的知己之情、投桃報李的救命恩情以及融入骨髓的宿命親情。

你像父母一樣伴我長大,那我也愿意如子女侍奉你終老。這種大愛,不也正是人類最真實和最寶貴的情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