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北京東四十二條胡同馮公館內,響起激烈戰火聲。
時任《大陸晚報》的主編張漢舉,在此次槍擊事件中喪生。
劫持張漢舉的兇手,被隨后趕到的警方擊斃,于事發第二日梟首示眾。
這就是震驚國內的「9·14梅蘭芳襲擊案」。
事發后,國內報刊紛紛用頭版頭條刊登消息,人們慶幸梅蘭芳躲過一劫,否則中國京劇史將被改寫。
但一些無良報社捕風捉影,杜撰故事,矛頭直指孟小冬。
這件事,是孟小冬情碎梅蘭芳的開端,1年后,她情歸杜月笙。
兩段愛情,前者是眾人眼中的郎才女貌,卻唏噓收場。后者被認定鸞鳳分飛,卻共挽鹿車。
感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婚姻,才是最好的婚姻。
而兩段婚姻的女主角孟小冬,冷艷孤傲,真正做到了愛時毫無保留,分開絕不回頭。
孟小冬,著名女須生,「余派京劇」第一傳承人。
北京著名劇評人「燕京散人」這樣評價她:
「天生一副好嗓子,其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在千千萬萬人里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須生界,不敢說后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
」她7歲出道,12歲名噪申城,「名坤伶角兒之美貌,均不及孟小冬姿色」。
在12歲到16歲4年間,她分別在江滬一帶演出130余場,早已是南方家喻戶曉的名伶。
但孟小冬并沒有知足,她對京劇的熱愛,讓她想成為真正的角兒。
當時,梨園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不進京,不成角兒。
為了得到真正的認可,17的孟小冬與父親孟鴻群,一起赴京。
仰望京城繁華,巍峨城墻內是京劇誕生之地。孟小冬心潮澎湃,想在這里站穩腳跟。
一心向著事業的孟小冬,卻與美好不期而遇,她與「伶界大王」梅蘭芳邂逅了,并展開了一段傾城之戀。
他們初見是在戲台后,孟小冬低首含額,恭敬地叫了一聲「梅先生」,梅蘭芳含笑點頭。擦肩而過時,空氣中彌漫著孟小冬身上的香氣。
那天,原定要與梅蘭芳演《四郎探母》的余叔巖,突然因便血癥無法前來,有人提議:「小冬演老生多年,雖年幼,但尚可一試。」
梅蘭芳欣然同意。
二人初次合作,彼唱此和,好不默契,現場掌聲如雷。
從此,梅蘭芳但凡唱《四郎探母》,必邀孟小冬同演。
孟小冬的目光,也逐漸聚焦在梅蘭芳身上。
當時的梅蘭芳,是「四大美男」之一,不光空有皮囊,還才華橫溢、風度翩翩,這對17歲少女來說,極具吸引力。
孟小冬雖心生愛慕,但因梅蘭芳已有兩房妻室,她知道自己絕不可能給人當妾,所以也不可能與梅蘭芳有以后。
她準備將這份懵懂的愛意永埋心間,奈何抵不過情深緣淺。有些人和事,是注定要經歷的。
1926年伊始,王克敏為母舉辦壽辰,遍邀京中名伶,梅孟二人皆在其列。
私人堂會,唱完規定劇目后,賓客攛掇梅孟合唱一出《游龍戲鳳》,以供消遣。
風流倜儻的才子,唱出的卻是溫婉回轉的女聲;氣若幽蘭的佳人,哼出的卻是鏗鏘有力的男聲,視覺沖擊力極強。
兩人你來我往,如金風玉露相逢,擦出電光火石。
在場的齊如山、馮耿光等人,相視一笑,暗通默契——撮合梅孟二人結合。在他們看來,這不僅能成就一段伶界佳話,還能消減梅蘭芳二太太福芝芳氣焰。
彼時,福芝芳氣焰正盛,她為人刻薄,又伶牙俐齒,過度干涉「梅黨」對梅蘭芳事業走向的決策,因此成為部分「梅黨」人的心頭刺。
「梅黨」急需有人來削弱福芝芳的勢力,孟小冬恰好出現了,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一場裹挾著權謀和利益的愛戀,在眾人的推波助瀾下萌芽。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孟小冬才華馥比仙,清水出芙蓉,梅蘭芳很快對孟小冬展開追求。從未了解過情為何物的孟小冬,也很快淪陷。
但男人對女人是好感還是愛情,差距極大。更可怕的是,梅孟結合的原因太過復雜。
只是苦了孟小冬,掉進了暗流涌動的漩渦,把「人間游戲」當作真情。
與梅蘭芳交往后,孟家擔心孟小冬的名分問題。所以,當梅蘭芳提出要與她締結連理時,遭到孟小冬父親孟鴻群的極力反對。
為了讓二人順利結婚,齊如山拜訪孟鴻群,并解釋道:
「孟先生,畹華自幼兼祧兩房,如今大夫人久病避居天津,孟小姐若嫁過去,也是與二夫人一樣的平妻。」
兼祧兩房是因為梅蘭芳3歲喪父,父親只有他一子,他被伯父撫養長大,但伯父膝下也只有兩個女兒。
所以,梅蘭芳需要為父親和大伯兩家綿延香火,在那個時代,梅蘭芳可以娶兩個妻。
孟鴻群這才同意了這門婚事。
但孟小冬的師父仇月祥擔心,她高峰隱退,再出江湖很難,于是勸誡她不要嫁人。
這一年,孟小冬不過雙十年華,怎能理解師父的擔憂?
她目若星辰,滿眼全是情郎,萬般阻撓反而成為愛的催化劑,她委托齊如山,為仇月祥送去3000大洋。
伴隨著這筆錢送出,孟小冬結束了與仇月祥的師徒關系。
接著,梅蘭芳帶孟小冬赴天津,見了結髮妻子王明華。
王明華沒有阻攔,相反,她拉著孟小冬的手說:
「人總是要找個歸宿的,畹華是個很好的人,值得相托,如果你們愿意的話,我愿為你們做個大媒。」
孟小冬聽王明華如此說道,以為自己的名分已被認可,遂與梅蘭芳結婚。
1927年,胡同深處的馮公館內,無鑼鼓喧天、八抬大轎,僅幾桌宴席,便鎖住了風華正茂的孟小冬。
那個時代,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梅蘭芳的思想也很傳統,認為應當男主外女主內,孟小冬只能為愛暫別舞台。
新婚燕爾,梅孟二人也曾有過你儂我儂的日子。
一天,梅蘭芳在墻上投影子玩兒,孟小冬用相機拍下來。
他們分別在照片兩旁題字:
「你在那里干什麼呀?」
「我在這里做鵝影呢。」
可這樣的美好,只持續了短短數月,「梅蘭芳槍擊案」就震動京城。
小報杜撰殺死張漢舉的李志剛,曾與孟小冬有過婚約,是梅蘭芳橫刀奪愛,導致李志剛劫財不成,誤殺張漢舉。
一時之間,流言肆虐,讓梅蘭芳所到之處盡是莫名提問。他不堪其擾,登台機會也被大大削減。
「梅黨」看此情形,深感不安,曾支持梅孟婚姻的人,態度反轉,認為她是紅顏禍水,不能旺夫。
福芝芳順水推舟地說道:「大爺,還是命要緊。」
梅蘭芳的內心就此產生波瀾,減少了與孟小冬見面的時間。
孟小冬這才明白,男人口中的愛,終抵不過名譽、權勢來得重要。
她望著深宅大院上的狹窄天空,忽而明白,男人,到底是涼薄的。
梅孟之間雖有嫌隙,但不足以分崩離析。所有決絕的離別,都是情緒疊加后的爆發。
梅蘭芳要訪美演出,在帶福芝芳和孟小冬的問題上,糾結多日。
此時,福芝芳已懷孕,遂以腹中孩兒相逼,說若帶孟小冬赴美,她寧愿不要孩子。
梅蘭芳兩頭為難,最終二人都沒帶。
孟小冬的心,愈加冰冷。
她性子中的凌冽也被激發——你梅蘭芳是角兒,難道我孟小冬不是嗎?我也曾是眾多人心中的女神,曾是大家本子里夾著的小畫主角啊。
為了證明自己,孟小冬到了天津,重新登台演出。
時任《北洋畫報》主編的沙大風,聽聞孟小冬要重出江湖,喜不勝收。
他為孟小冬的天津巡演竭力宣傳,文中自稱「老臣」,稱孟小冬「吾皇」。孟小冬因此得名「冬皇」,人氣也更勝從前。
梅蘭芳這才了解到,單薄瘦削的女人,竟蘊藏著如此強大的力量。
赴美之前,他不得不造訪孟家,親自接回孟小冬。
孟小冬誤以為自己贏得了尊嚴,事實上,梅蘭芳已對孟小冬心生厭倦,他覺得孟小冬是個多事女子,于他的前途無益。他去接她,也只不過是為了息事寧人。
不久之后,梅蘭芳伯母驟然離世,孟小冬以梅蘭芳夫人的身份趕赴葬禮。
她剪了短髮,頭戴白花到了梅府,卻被傭人以一句「孟小姐,太太請您回去」擋住。
這句話,徹底粉碎了孟小冬的名譽和尊嚴。
她賭上最后的顏面,請求見梅蘭芳,她以為自己深愛的男人會護著自己,可梅蘭芳顧念福芝芳有孕,終是語氣冷淡地勸孟小冬回去。
孟小冬失魂落魄地離開,她明白,自己與梅蘭芳結束了。
當晚,梅蘭芳頂著大雨,請求孟小冬原諒。孟小冬淌著淚,決絕地丟給梅蘭芳兩句話——「至死不再相見」,「再嫁人絕不會比你差」。
不是不愛了,是我的骨氣和自尊不允許我再愛了。「你既然無心,我也該放手,何必癡癡傻傻,糾纏不休」。
孟小冬的心,死了。
與梅蘭芳分開后,孟小冬孤身前往天津,以為能覓得一時安寧。沒想到,有小說杜撰梅孟往事,稱孟小冬騙人騙色,勒索梅蘭芳錢財。
飽受流言攻擊的孟小冬,只想遠離紅塵,世間如此紛擾,不如常伴青燈吧。
她在寺院里,一待就是大半年。
幸好有人勸誡她,不該為一個男人毀了自己的明天和事業,梨園行需要她。
孟小冬醒了,連續三天在《大公報》上登啟示:
「冬自幼習藝,謹守家規,雖未讀書,略聞禮教。」
「旋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
「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踐行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
「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她去上海找「閨蜜」姚玉蘭,一方面為了散心,另一方面為了讓她幫自己找個好律師,起訴梅蘭芳。為保名譽,只能撕破臉皮,從此恩斷義絕。
此時,姚玉蘭已是「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四姨太。通過姚玉蘭,杜月笙即將踩著七彩祥云,為孟小冬遮風避雨。
杜月笙,自稱「京劇頭號戲迷」,孟小冬12歲時,他就給她送過花籃。後來,杜月笙和姚玉蘭的兒子也曾說過:「父親恐怕暗戀孟小冬很久。」
因這層緣分,當杜月笙聽聞孟小冬有難時,便立刻打電話給梅蘭芳,讓他息事寧人,保全二人名譽。
梅蘭芳不得不給杜月笙這個面子,于是給了孟小冬4萬大洋作為補償。
一來二去,聰慧的姚玉蘭發現,一向心狠手辣的杜月笙,對孟小冬卻充滿柔情。
她知道杜月笙不可能一輩子寵她,相反的,如果撮合了他與孟小冬,杜月笙會一生感謝她。
而且,杜月笙的其他太太,均是南方人,她們聯合起來擠兌她,不讓她進杜公館。
她想聯合孟小冬,提升自己在杜家的地位。因此,姚玉蘭在孟小冬面前,說盡杜月笙好話,孟小冬已明了姚玉蘭心意。
但不惑之年的孟小冬,青澀已退,她性格孤傲,看重名分,又怎能輕易同意與杜月笙相好?
伴隨時局動亂,杜月笙攜全家暫避香港,孟小冬離開杜公館,回到了北京。
在北京,她拜余叔巖為師,繼續學戲。她生活的全部開銷,均由杜月笙暗暗襄助。
杜月笙還托在北京的朋友,暗中保護孟小冬的安全。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杜月笙不遠萬里給孟小冬來信,邀她到香港同住。
40歲的孟小冬,在飄零亂世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她只提了一只箱子,就奔赴香港投靠杜月笙。
男人若真愛一個女人,是給她面對生活艱難的勇氣,給她一個可以屏蔽世間繁雜的港灣。
杜月笙真正做到了,雖然當時他經濟已經開始拮據,但仍盡力給孟小冬最大照顧。
一次,孟小冬犯了胃病,久治不愈,杜月笙托人從上海接來名醫問診。名醫開方,藥到病除。
杜月笙一開心,便賞了他10萬塊大洋。這筆錢,當時能在北京買下兩套不錯的四合院。
在與杜月笙共度的日日夜夜里,孟小冬才知道,原來家是裝愛的地方,自己是真正的「冬皇」。
1947年,杜月笙與孟小冬回到上海。這一年,南方水災。為了賑災,杜月笙借60大壽的由頭,遍邀梨園泰斗演出,籌集善款。
梅孟均在邀請之列。
為了避免二人尷尬,杜月笙特別安排梅蘭芳前8天壓軸,孟小冬后2天壓軸,二人從頭到尾沒有見面。
這是孟小冬最后一次公開唱戲,梨園界稱為「廣陵絕唱」。
孟小冬雖久未登台,但因拜余叔巖學戲已有4年,不僅寶刀未老,且更上一層。所以她的戲一票難求,最高價位為50萬元一張,黃牛票已炒到500萬元一張。
她把《搜孤救孤》這場「小戲」,演成了一場底蘊深厚的「大戲」,并在多年后被改編為《趙氏孤兒》。
這次演出結束后,孟小冬把帶去的戲服全部送人,安心待在杜月笙身旁。
解放戰爭爆發后,孟小冬與杜月笙再到香港避難,此時的杜月笙已進入暮年,疾病纏身。
可孟小冬卻心感安穩,她每天悉心照顧杜月笙的飲食起居,為杜月笙熬湯送藥,還經常在杜月笙病榻旁為他唱京劇。
這時孟小冬才感受到被人愛的滋味,杜月笙也說「解放之后,始知愛情」。
人這一世,除非是睡在愛人身旁,否則不論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相愛的人,能在寒冷中相互取暖,慰藉彼此的孤寂,給予彼此面對生活的信念。
但天若有情天亦老,孟小冬與杜月笙的愛,也短暫如煙火,繁華過后,終剩寥落。
1950年,杜月笙病情加重,準備帶上一家人到美國靜養,便吩咐人去核對要簽多少護照。
此時,一向嫻靜的孟小冬突然低聲說道:「我也是要去的,那我到底是保姆呢,還是女朋友呀?」
杜月笙聽到這句淡淡的話,剎那心酸不已,他懂孤傲清冽如孟小冬,名分是她唯一想要的。
于是他摘下吸氧器,挺直身子對一屋子人說:「辦理護照之事,且先暫停,我要給小冬一個婚禮。
」現場許多人因杜月笙身體孱弱,反對操辦婚禮。
但杜月笙卻很堅定,他要讓深愛的女人,在自己離開后能分一份財產度日。
他雖不復當年闊綽,可還是為孟小冬買了一個鑲嵌著綠寶石的鉆戒,同時借用樓上朋友的宅子辦了酒席。
42歲這一年,孟小冬終于擁有了追求一生的名分。她就此安心了。
與孟小冬結婚后1年,杜月笙對手上僅有的11萬財產,進行了分配:「所有太太每人得1萬,兒子各1萬,未出嫁女兒6千,出嫁女兒4千,孟小冬2萬。」
如此分配,算是對孟小冬最深的眷戀與愛。
1952年,杜月笙離世。此后28年,孟小冬一人面對滄桑世事,再未嫁人。
她晚年在台灣度過,開講座、教京劇,還與張大千成為摯友,常常往來。
(圖28:孟小冬和張大千夫婦)
生命的最后十年,她為中國京劇培養出了趙培鑫、錢培榮等優秀老生。
因孟小冬對京劇貢獻卓越,所以被邀請回北京發展。但當時梅蘭芳已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為了守住終身不與梅蘭芳見面的諾言,孟小冬最終沒有接受邀請。
1977年,孟小冬在台灣離世,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從某種程度上說,孟小冬比張愛玲幸運,因為她最終在愛情的溫床中,獲得了心靈的寧靜。
孟小冬比林徽因堅韌,因為她始終選擇愛情,而不是選擇世人眼中更合適的婚姻。
孟小冬比阮玲玉堅強,因為在同樣的流言蜚語中,她選擇勇敢面對而不是走上絕路。
在她身上,流淌著女人的尊嚴和骨氣。她決絕勇敢,果斷離開薄情寡義的男人,再痛苦,也隱忍。
她守住了內心的淡泊,在悠悠歲月中,用一生追逐真愛,踐行誓言,真可謂「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END .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