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作品,并不代表偉大的人格」,這是后世很多人對魯迅的評價。魯迅,一生都在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忙碌的革命者,他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棄醫從文」,用文筆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他著作等身,被后世稱為「民族魂」。
但魯迅在生前死后,都一直被世人詬病,而這一切的根源,在其原配妻子朱安身上。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也迎來了一場千古未有的巨變。在這場巨變中,很多青史留名的民國人物都打著「自由戀愛」的旗號,選擇了拋棄髮妻。這些人物里,就有大文豪魯迅。
魯迅
1906年7月6日魯迅在日本被母親騙回老家與朱安完婚,完婚的第三天,魯迅就從家中出走,又去了日本。對于這場「包辦婚姻」,魯迅多次對友人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而另一頭的朱安,從21歲定下婚約開始就在苦苦等待著魯迅歸來,這一等就是六年。六年后,朱安終于如愿與魯迅完婚。
魯迅出走后,朱安以為,只要她好好伺候婆婆料理好家事,丈夫終有一天是會回來的。誰知苦等多年后,朱安還是沒有等到魯迅回來的消息。最后,朱安終于按捺不住,和婆婆一起離了江南水鄉遠赴北京。這一去,朱安便再沒能返鄉。在北京的日子,朱安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婆婆和魯迅一家的重擔。
魯迅肺病時,朱安呵護備至,為了給魯迅開胃,朱安托娘家小弟買魯迅最愛吃的鹽煮筍和茴香豆寄來。魯迅病剛好些,朱安又步行80里路去「稻香村」這家南店北開的小吃店,買魯迅愛吃的糕點。
朱安
朱安像所有傳統的中國女性一樣深愛著自己的丈夫魯迅,她任勞任怨,把對丈夫的愛注進生活的點滴里。魯迅看在眼里,但始終未接納朱安做他的妻子。
「母親要娶個兒媳婦,有人在身邊陪著,那也好吧!」這是魯迅提及妻子朱安時說的話。在魯迅眼里,朱安恰只是一個「沉重的禮物」,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上世紀20年代,魯迅當著朱安的面開始和女學生許廣平來往。朱安看在眼里,卻奈何不了。1927年,魯迅與許廣平同居,此后朱安只得默默照顧婆婆直到其離世。
這期間,朱安眼瞅著魯迅與許廣平的孩子海嬰出生。她也有過情緒,畢竟自己才是魯迅唯一的合法妻子。面對丈夫與其他女子同居生子的事實,朱安欲哭無淚,她甚至無處哭訴。朱安是委屈的,但她除了接受現實別無選擇:自己年紀已經大了,又沒有文化,離了魯迅只怕連活命都難。
魯迅與許廣平和兒子海嬰
「忍受」,這是當時朱安唯一能做的。在海嬰出生后,朱安說服了自己,甚至決心把海嬰當成自己的兒子來養育。但這次,他們都沒有給她機會。1937年,魯迅母親去世后,朱安的日子開始愈發難過起來。
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生存技能又年邁的朱安,晚年只得依靠許廣平的接濟過活。此后一直到過世,朱安每天一日兩餐,都是湯水似的稀飯就醬蘿卜.......
「周先生對我并不算壞,彼此間并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應該原諒他。」這是朱安去世前一天,對前來探望的記者談論時說的。
魯迅與朱安
朱安死前,已寡居了十多年,1947年6月29日,朱安走完了她孤獨的一生,離開時她身邊甚至沒有一個人作陪。「我希望死后能葬在大先生身邊,」這是朱安此前無數次公開表達的意愿,但最終,這個請求并沒有被許廣平接納。
朱安與魯迅,雖始終沒有夫妻之實,但朱安愛魯迅,卻并不比許廣平少。只是,朱安的愛,在魯迅看來,恰只是負累。
后世在整理魯迅文稿時發現,這個最擅長用文字表達的作家,在文章里寫阿三阿四,卻從未有只字提及髮妻朱安。魯迅過世后,人們在魯迅的日記里發現:根據統計,僅1925-1936年,魯迅日記就提及許廣平771多次;與此相對的是,魯迅所有日記提及朱安的總計兩次。
朱安
一次是1914年11月26日:「下午得婦來書,二十二日從丁家弄朱宅發,頗謬。」
另一次是1923年8月2日:「雨,午后雨,下午攜婦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