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勛:生為萬民,死謚文正,乾隆在位60年,僅他一人是真宰相
2023/07/06

前言:乾隆六年(1741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清朝名臣 張廷玉懷疑自己出門沒看黃歷,因為他竟然被人彈劾了。

彈劾張廷玉的奏折中寫道:

張、姚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薦舉,或起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議裁汰,惟稍抑其遷除之路,使之戒滿引嫌……

內容很長,簡要的意思是說:張廷玉身為朝廷重臣,卻不知道謹慎處事。在張廷玉的老家桐城,張、姚(張廷玉妻族)二姓的士紳借著張廷玉的名頭頻繁進入官場,如今桐城張、姚二姓官員在全國已達27人之多,朝廷應該約束張廷玉,并且抑制桐城二姓士紳。

這份彈劾讓張廷玉冷汗直流,張廷玉身為保和殿大學士、三朝元老,幾乎所有漢族大臣都以他馬首是瞻。以他在朝中的威望,十余年都沒被人彈劾了,這一次竟然被鷹啄了眼。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彈劾他的人,竟然是一位漢臣,他的名字叫 劉統勛

實際上,劉統勛不僅彈劾了張廷玉,他還同時彈劾了另外一位大學士訥親。一口氣彈劾兩位內閣大學士,讓劉統勛瞬間名動朝野。

此后數年,劉統勛在吏治、軍事、漕運、治河等方面為清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了清朝唯一的「真宰相」。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詳細地分享劉統勛,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讓大家了解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清代名臣。

一、罕見的一門五進士

清朝順治九年,山東諸城一位53歲的考生進京趕考,一舉考中進士,年過半百的他欣喜若狂,這位考生,名叫 劉必顯

35年后(康熙二十四年),劉必顯的兒子 劉棨也順利考中進士。劉棨在清朝是著名的清官,曾官至四川布政使,于康熙五十七年累死于任上。需要說明的是,雍正帝還是皇子時,曾重點經營川陜一代,因此他和劉棨打過交道。

到了雍正二年,一位叫 劉統勛的舉人參加科舉春闈,高中二甲第十七名。雍正見他祖籍是山東諸城縣人,便問他和劉棨是何關系。劉統勛回答道:「 劉棨正是先父,劉必顯是先祖父!

雍正感慨道:「你們劉家一門三代三位進士,可謂薪火相傳,十分不易,你要繼承你祖、父之風,做一個好官。

雍正沒想到的是,若干年后,劉統勛的兒子劉墉、孫子劉镮之也先后登上杏榜,劉家五代五位進士,縱觀史書也十分罕見。

在劉家五代人中,最著名的不是后世話本中的「劉羅鍋」劉墉,而是劉統勛。 劉統勛為官50年,不僅是家族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更是乾隆王朝不可或缺的大人物。

《清史稿·列傳八十九》記載:

劉統勛,字延清,山東諸城人。父棨,官四川布政使。

劉統勛,字延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出生于陜西漢中府,當時他的父親擔任漢中寧羌知州。劉統勛身為長子,從小備受父親重視。劉統勛14歲考中秀才,18歲中舉。

康熙五十七年,正值朝廷三年一度的科舉大考,19歲的劉統勛收拾行囊,打算進京趕考。這時傳來了一個壞消息,擔任四川布政使的父親劉棨病危,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放棄科考,專心照顧父親。當年,其父病逝于任上,劉統勛守制三年。

雍正二年,劉統勛再次入京參加春闈,高中二甲第十七名,隨后被選為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因為其父的緣故,雍正對劉統勛比較照顧,雍正后期,劉統勛曾擔任南書房行走,協助雍正處理部分政務。這期間,張廷玉擔任保和殿大學士,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劉統勛在南書房,在某種程度上說,張、劉二人曾是上下級關系。

只是張廷玉沒有想到的是,劉統勛後來會彈劾自己。

二、「開掛」的仕途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于圓明園駕崩,皇四子弘歷即位,是為乾隆帝。乾隆的登基,也是劉統勛仕途的關鍵點,根據《清史稿·劉統勛傳》記載:

乾隆元年,擢內閣學士。命從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二年,授刑部侍郎,留浙江。三年,還朝。

從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年,劉統勛可謂「青云直上」,他先被乾隆拔擢為內閣學士,然后被安排到外地「進修」,跟著大學士嵇曾筠到浙江學習治水。第二年,他還在浙江,就被提拔為刑部侍郎。第三年,劉統勛被召回京城。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劉統勛在乾隆初年的仕途如此「開掛」呢? 筆者分析,存在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乾隆登基之初,表面上依賴張廷玉、鄂爾泰等大臣,實際上一直在著手培養自己的「新勢力」。

第二,劉統勛祖孫三代都是清朝進士,政治背景過硬。

第三,劉統勛長期在南書房行走,政治經驗豐富,且年富力強(乾隆登基時劉統勛僅36歲)。

以上三個原因,讓劉統勛被乾隆鎖定為培養對象。 也就是說,如果劉統勛品格過硬,能力突出,若干年后,他必將成為乾隆王朝的一顆政治新星。

事實證明,劉統勛沒有讓乾隆失望,這是后話。

乾隆四年到乾隆六年,是劉統勛仕途的真空期,因為他的母親病逝,他辭官守孝。待到乾隆六年秋天,劉統勛復出,剛剛到京城就被乾隆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時的劉統勛躊躇滿志,他上任的第一天就直接彈劾張廷玉和訥親,彈劾張廷玉為官不謹,張、姚二姓子弟借勢遍布朝堂;彈劾訥親在吏部和戶部搞「一言堂」,容不下不同意見。

張廷玉是三朝老臣,威望極高;訥親是乾隆新提拔的內閣大學士,屬于新貴。

劉統勛對二人的彈劾很快朝野皆知。 這件事最終造成兩個結果:

(一)張廷玉和訥親當著百官的面向乾隆請罪。

(二)劉統勛名聲大振。

需要說明的是,劉統勛彈劾張、訥二人并非沽名釣譽,而是證據確鑿。在他心目中,不管是老臣還是新貴,有問題就要接受御史的彈劾,而他自己作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自然責無旁貸。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私試策問》說: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劉統勛通過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格,踐行了上述話語。

三、治河能臣利千秋

黃河水患自古就有,古人曾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中國古代史上,黃河決口次數多達1500多次,黃河也經過26次較大的改道。在清朝康雍年間,朝廷為了治河也費了大力氣,然而效果并不顯著,這期間,也出過許多治河名臣,例如靳輔、高斌等,而本文的主人公劉統勛在治河方面,也可謂鞠躬盡瘁。

清朝乾隆十一年,黃河下游再次決堤,災情緊急,山東等地哀鴻遍野,乾隆急調自己的「救火隊長」

劉統勛前往山東,任命劉統勛為漕運總督,負責修理河道、治水救災。

劉統勛到達山東后,將總督衙門搬到河道上,他每天赤腳辦公,籌糧疏水。後來,大學士高斌被乾隆派往河道巡查,他看到劉統勛如此「玩命」地工作,感慨道:「 若我大清每一位總督都如劉延清(劉統勛,字延清) ,天下豈不大治?

在劉統勛的努力下,災民們得到了妥善安置和救濟,而后,劉統勛開始著手他的治河大業。根據《清史稿·劉統勛傳》記載:

時運河盛漲,統勛請濬聊城引河,分運河水注入海。德州哨馬營、東平戴村二壩,皆改令低,沂州江楓口二壩,俟秋后培高,俾水有所泄。

當時運河水漲,劉統勛為了提前防止水灌下游,上疏懇請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運河之水直接引入大海。又緊急下令削減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然后又提升沂州江楓口兩處的壩高,結果成功阻斷洪水,避免了潰壩和水災。

劉統勛的一系列操作,拯救了百萬百姓,也得到了乾隆的肯定,然而,長期在堤壩上的操勞,讓他染上了咳疾,這種病痛折磨劉統勛數年。

治水完成后,劉統勛被乾隆召回京城,擔任工部尚書,不久又調任刑部尚書。這一年,是乾隆十三年。

也就是說,劉統勛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以及乾隆的眷顧,只用了13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六部尚書之一。

乾隆二十一年,劉統勛已經升任太子太傅,當年六月盛夏,銅山縣(今屬江蘇)黃河漫壩,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被撤職,劉統勛臨危受命,再次南下修河,劉統勛搶修堤壩,親自指揮,終于趕在冬季凍土之前完工。五年后,河南黃河決堤,劉統勛帶病赴豫,完成搶修。

此后,劉統勛又在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疏通黃河和運河, 治水之功利在千秋。

四、鐵面無私懲貪官

劉統勛不僅在治河方面功勛卓著,在治貪方面更是一把好手。乾隆十八年,江南河道接連發生事故,乾隆派劉統勛前往徹查。劉統勛剛到江南就受到層層阻撓,江南河道衙門、兩江總督衙門紛紛出面勸劉統勛「和光同塵」。劉統勛表面上給足大家面子,暗地里雷厲風行,通過一個月的詳查,查出江南官員貪污巨額修河銀兩,河道賬目虧空嚴重。劉統勛一紙奏疏直達乾隆,斬首和罷免官員多達30余人。

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勛在河南微服私訪,查出巡撫衙門的官吏借勞役之名勒索百姓,劉統勛一怒之下將官吏腰斬,并且上奏乾隆,彈劾河南巡撫管束不嚴,尸位素餐。

乾隆中后期,清廷日益奢靡,官員貪腐成風,劉統勛的反腐,可謂是乾隆王朝的一股清流。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僅被劉統勛查出貪腐證據的軍政大吏多達十余人。例如:

乾隆二十三年,云貴總督 恒文和云南巡撫 郭一裕因貪污金銅禁物被劉統勛所查。乾隆二十五年,劉統勛先查出西安將軍 都賚克扣軍餉,又查出山西歸化將軍 保德侵吞公款案。

劉統勛查出的官員有封疆大吏,也有軍中悍將,這些人為了阻撓朝廷查案,自然把矛頭對準劉統勛,因此,劉統勛面臨多次威脅和利誘,甚至暗殺,但劉統勛沒有一次屈服。

《典故紀聞》中有一句話:

「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謁者。」

劉統勛不畏權貴,鐵面無私,配得上「正大不阿」四個字。

劉統勛通過自己的剛正,為乾隆王朝的吏治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他也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奉獻了力量。

清朝乾隆十七年,劉統勛進入了清廷的權力機構——軍機處,為了鞏固清廷對西域的統治,劉統勛親自帶隊遠赴西北勘察地形,劉統勛一行人到達了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西等地,現場實測繪制了詳細的地理水文資料,最終成為清朝《西域圖志》。

劉統勛等人編纂的《西域圖志》後來被乾隆更名為《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內容包含疆域、山脈、水文、官制、兵防、屯田等多方面內容, 是中國古代史上最詳細的西北地理人文資料之一,時至今日,該書仍有較大的參考意義,是現代相關科學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另外,清朝乾隆年間最重要的文化書籍《四庫全書》的編纂,劉統勛也功不可沒。后人大多知道《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是紀昀,實際上,在紀昀之前,劉統勛長期擔任《四庫全書》的總裁官。

筆者認為,我們評價一個古人,首先要看他對歷史的發展、文化的傳承有沒有較為重要的貢獻。而劉統勛,正是斯人。

五、清朝真「宰相」

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以后,中國古代的「宰相」就已經空懸多年。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內閣大學士漸漸成了「宰相」的代名詞。清朝雍正七年,軍機處成立,因此,在乾隆年間,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資格被時人稱為「宰相」。

劉統勛自雍正二年進入官場,歷經 南書房行走左都御史漕運總督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太子太傅等職。到了乾隆十七年,劉統勛擔任軍機大臣,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勛正式被拜為東閣大學士,成為了清朝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在此后的十二年里,劉統勛一直是 內閣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他清正廉潔、為民請命,在政治、河道、吏治、文化等方面為清朝畫上了獨特的烙印。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晨,劉統勛拖著病體乘轎入宮上朝,行至東華門時,轎內突然向右傾斜,轎夫趕緊查看情況,發現劉統勛雙目緊閉,死于轎中。

乾隆聽聞后,親往東華門,悲慟不已。

劉統勛去世時享年75歲,古人稱70歲為「懸車之年」,意思是官員到了70歲就可以把官車收起來,毫無牽掛地退休回鄉了。但劉統勛卻在75歲高齡時活活累死在去上朝的路上。諸葛亮云: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劉統勛踐行了這八個字。

《清史稿·劉統勛傳》記載:

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

劉統勛去世后,乾隆來到他家中吊唁,發現劉統勛家門窄小,家中儉樸,感動不已。回宮的路上,乾隆忍不住哭著對群臣說:「劉統勛去了,朕失去一位肱股之臣啊!」又說道:「劉統勛不愧是大清朝的‘真宰相’!」

縱觀乾隆在位60年,再也未稱其他人為「真宰相」,縱觀清朝276年國祚,史書上再未稱其他人為「真宰相」。

當日,乾隆下旨,追授劉統勛為太傅,謚號「 文正」。

清朝一共有八位大臣獲謚「文正」,但初歿就獲得此謚號者,劉統勛是第一人!

生為萬民,死謚文正。劉統勛為官50年,做了12年宰相,他賑濟災民,為民請命;他懲治貪官,為國除害;他治理河道,利在千秋;他編纂圖書,造福后世;他清貧儉樸,是難得一見的真宰相!

宋人張載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拋開劉統勛身上的「封建」因素不論,劉統勛所踐行的,正是中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信仰, 他是一個可愛的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一個值得后世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