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子:插足沈從文婚姻8年全身而退;他卻因難忘舊情,終釀禍事
2023/07/18

經年累月,許多事情已記不真切。

獨坐在書房里的張兆和,卻始終記得,自己不曾說出那句原諒…

整理丈夫沈從文的遺作時,她恍然發現:她與他這一生,似乎都不曾真正讀懂對方。

有時候,孤身一人的她,也時常懷疑: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

他是從鳳凰古城走出來的才子,是因《邊城》聲名鵲起的作家,她也曾是他綺麗浪漫的夢境;

因為相愛,他為她寫下許多至今流傳的情話;可偏偏愛情困在柴米油鹽的婚姻里,最終落得匆匆收尾的遺憾;她體諒了他的不易,卻還是不能原諒他的背叛。

也是這份意難平的結局,讓人總是忍不住猜想:

如果沒有那個叫做高青子的女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姻,是否能夠安穩余生呢?

【沈從文與高青子:一場糾葛8年的婚外情事,只因他覺得妻子不浪漫】

邂逅高青子的那年,聲名鵲起的沈從文,卻正處在無人理解的失意中。

那是1935年的春天,沈從文獨身前往北平的西山別墅,去拜訪時任民國總理的熊希齡。

不巧主人恰好外出,接待他的是家庭教師高青子。

在美女如云的風雨民國中,高青子的美雖不出眾,卻因獨特令人印象深刻。

一張白白的娃娃臉,身材高挑,打扮時尚洋氣,一頭黑而光柔的頭髮,一點陌生羞怯的笑…這些鮮明的特點,也聚合起一個文藝女青年的形象。

高青子本就是沈從文的書迷,熱愛文學的她,也幾乎熟悉沈從文作品中的每個人物;當一個人終于見到自己仰慕許久的作家,自然也有著無法掩飾的歡喜。

或許是虛榮心的作祟,也或許是文人天性的多情,縱然沈從文性格是出名的溫和內斂,但對于這個文藝十足的粉絲,他卻生出無法克制的好感。

這次初次見面,兩人如多年好友般討論文學,頗有相逢恨晚之意。

或許沈從文還沒有料到:正是這個女子的出現,讓他與張兆和的婚姻,成為此生再也無法挽回的遺憾。

與高青子相識時,沈從文與張兆和剛剛結婚一年。

不同于他的貧苦出身,妻子張兆和是名門望族之女,是中國公學人稱「黑玫瑰」的校花。

她本是沈從文的學生,奈何課堂上,身為老師的沈從文對她一見鐘情;為了娶到這位心儀的女子,沈從文更是不顧老師身份,為張兆和寫下幾千封情書,也因拒絕,曾數次起心動念的「我不活了」

將近4年的瘋狂追求,讓這段波折情感人盡皆知;因校長胡適不忍,張家二姐有意成全,沈從文才如愿抱得美人歸,喝下了屬于他的那一杯鄉下人的甜酒。

1933年,兩人在北平中央公園水榭正式結婚,沒有家長出席,也沒有主婚人與證婚人;這場簡單樸素的婚禮,似乎少了些值得珍惜的成分!

才子佳人的浪漫愛情,總是敵不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

由于成長背景完全不同,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姻,也是矛盾百出。

沈從文平素不善理財,又愛收藏古董文物,因此沒什麼積蓄;張兆和雖全力持家,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兩人的生活也是緊巴巴!慢慢地,深情款款的情書,自然也成為瑣碎家常的嘮叨。

對于這番變化,沈從文是困惑的,但他的困惑往往在于「 妻子為何不再注重打扮」,「她的手竟然滿是油污,衣服上有孩子吐的奶!」

對于張兆和的變化,可以從她寫給沈從文的書信中尋得答案:

「我不喜歡打腫臉充胖子,表面光輝……不許你再逼我穿高跟鞋燙頭髮了,不許你用因怕我把一雙手弄粗糙為理由,而不叫我洗東西做事了。吃的東西,無所謂好壞,穿的用的,無所謂講究不講究,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

作為富家出身的千金,張兆和本不應受到這樣的苦。

只因迎娶張兆和時,沈從文為了遮蓋拿不出彩禮的窘迫,也拒絕了張家為兩人添置的豐厚嫁妝;這番文人的尊嚴和清高,自然為兩人婚姻的窘迫境況埋下引線。

但相比于生活的難處,沈從文更加無法釋然:那個天真活潑、雙眸清亮透徹的張家三小姐,為何就匆匆變了模樣…

或許對于沈從文來說:從寫下第一封情書開始,就已經在書信中迷失了自己;本著文人的感性和浪漫,他全然不顧婚姻的現實面目,一頭扎進了漫天飛舞的情書中,在紙上尋找愛情的滋潤,一找,就是一輩子。

這樣的想法,也注定會將婚姻推進了無法挽回的境地。

【因丈夫背叛,張兆和離家出走;沈從文抱怨:我可以愛很多人】

如果說:沈從與與高青子的初次見面,讓他感受到了被崇拜和仰慕的欣喜;那麼兩人的再次見面,高青子則用最為精心的打扮,為沈從文帶來了情感的蕩漾!

兩人再次相見,是高青子前來沈從文處拜訪。

那日見面,高青子特意穿了 「一身綠地小黃花綢緞夾衫,還在袖口拼貼了一塊淡淡的紫」

如果讀過沈從文的作品《第四》,便不難發現:這恰好是他筆下的女主人公裝扮。

對于高青子的這份舉動,沈從文頓時心領神會。

相比于較為笨拙的手足無措,沈從文內心深處,更多是不安而雀躍的期待。

或許每個男人都需要一場浪漫的仰慕。

而沈從文的心結便在于:苦追張兆和4年,他在愛情中始終是卑微仰視的狀態;如今高青子所顯現的熱情和奔放,也為他找到了所謂的尊嚴和虛榮感。

于是,一場長達8年的婚外情,就此拉開序幕。

記得之前看文章:說男人出軌的處理方式大多兩種:

一是偷著瞞著、打死不承認;二是承受不住心理煎熬、全盤交代。

對于沈從文來講,這場婚外情帶來的歡喜感,卻怎麼也遮不住愧疚和煎熬。

所以,1936年的春節剛過,自以為誠懇的沈從文,便向妻子張兆和如實交代了,與高青子的相識和相戀。

他以為自己的率真和坦誠,能夠獲得妻子的諒解;卻忘了出生名門的張兆和,本就是個清高倔強的女子。

這樣的女子,注定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所以,痛苦難堪的張兆和,一氣之下,帶著剛剛出生的孩子回到了娘家。

是的:在沈從文坦白出軌時,張兆和剛剛生下長子沈龍朱。

也就是說:沈從文與高青子的情事糾纏,恰好是對孕期內妻子的誅心背叛。

我想,對于任何女性來說,都無法承受丈夫出軌的傷害,也無法釋然自己分娩時丈夫的背叛。

可妻子的堅決態度,讓出軌在先的沈從文很是苦惱。

因為無法意識到自己給張兆和帶來的傷害,所以他專門給林徽因寫信抱怨。

他說: 「當我愛慕與關心某個女性時,我就這樣做了,我可以愛這麼多的人和事,我就是這樣的人。」

素來理性的林徽因勸他:婚姻中的坦誠和忠誠,才是最重要的。

這份勸解,也讓沈從文決定再次道歉和坦白。

只是荒唐,沈從文自認為的道歉,對張兆和卻是更深的傷害。

因為在他低頭認錯的無數封書信中,他屢次提到,自己對高青子的愛慕和關心;他將這些內容認定是對婚外情的「闡述」和「解釋」,可這些相處的細節,卻徹底激發了張兆和的怒意和妒意。

當真心被糟踐,便再也沒有盛放感情的容器了。

一封封的癡心告白,一句句的痛哭悔悟,最終沒有換來張兆和的回頭!

在戰亂動蕩的年代中,夫妻倆雖然沒有正式失婚,卻也有了深深的隔閡。

【他將8年婚外情寫成小說,卻因此惹下禍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教育部的統籌管理下,高校教授一律隨學校遷往昆明,以建立西南聯大。

此時的沈從文,與張兆和的關系,已經處于冷戰和分居中;為了緩和關系,沈從文寫信給張兆和,希望兩人一同前往昆明。

面對丈夫的再三邀請,張兆和都選擇了拒絕,理由是:孩子太小,東西太多。

這樣的答復,自然也讓沈從文心生不滿。

他以為張兆和是怕路途遙遠,顛沛周折;卻忘了自己與高青子的關系尚未斬斷,這樣的場面,素來倔強的張兆和又怎麼能原諒呢?

因為雙方無法理解,也不愿溝通,兩人的關系更加緊張;到了邊陲昆明,沈從文甚至覺得:妻子已經愛上了別人。

對于沈從文的無端指責,張兆和更是覺得滿心絕望。

在這場爭執不休的矛盾中,高青子也出現在西南聯大圖書館。

這場看似「偶然」的重逢,讓壓抑已久的沈從文,與高青子正式在一起了。

但兩人甜蜜的相處,換來的卻是西南聯大師生們的議論紛紛;畢竟沈從文已有家庭,這樣明晃晃的出軌和背叛,也讓他在西南聯大寸步難行。

或許是出于對張兆和的愧疚,也或許是要抵抗這四起的流言;沈從文再次寫信,讓張兆和帶著孩子來昆明團聚。

在張家父母和姐姐們的耐心勸導下,已為人母的張兆和也最終心軟,選擇了前往昆明團圓。

此時已經是1938年,全國硝煙不斷,遍地是日軍的重重封鎖線。

就這樣,孤身一人的張兆和,帶著自己的孩子,以及好友楊振生的女兒,從北京輾轉至昆明。

「1938年,我們路途經青島,到上海、中國香港、越南海防,再乘火車到昆明。」

這是長子沈龍朱對這段往事的回憶,短短一句話,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這條千回百轉的路,張兆和帶著孩子,整整走了三個月。

因為聽聞沈從文與高青子的曖昧糾纏,張兆和直接在呈貢謀了一份教書的工作,兩人分居。

如果要看妻子和孩子,沈從文還得坐一個鐘頭的火車,還得騎十幾公里的馬。

這番折騰的背后,也可見張兆和始終無法放下芥蒂。

張兆和不肯原諒沈從文,沈從文卻也不舍得放手與高青子的感情。

三個人就這樣因為男人的自私,困在這感情的迷局中,痛苦萬分。

直到1941年的2月,與沈從文糾纏8年的高青子終于醒悟了;她以決絕地退出,徹底斬斷兩人的糾葛。

這場耗時八年的三角戀,最終以高青子的主動退出,得到妥善的解決。

高青子的離開,讓沈從文徹底松了口氣,他說: 「那失去十年的理性,又回到我的身邊。」

按理說,這場荒謬情事得到解決,沈從文與張兆和的關系,應該有了修復的機會。

但敗就敗在:沈從文用自以為的浪漫和感性,再次深深傷害了張兆和。

1946年,他寫下作品《看虹錄》;敘述的是:一個作家在雪夜去探訪情人,然后兩人在屋內難掩情意,最后發生關系的故事。

暖調又晦暗的畫面,浴缸的落發以及氳氤的水汽,還有那些欲說還休的意象,影影綽綽都是他與高青子的情迷紀事。

作家以自身經歷創作,也許并沒有什麼:但沈從文偏偏在結尾處這樣寫道:

「我在寫青風,聊齋上那個青風,我要她在我筆下復活。」

人間有無數劇本,總是避不開「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番古怪定律。

這番創作,讓張兆和再次受到了侮辱和打擊,自此,她與沈從文的愛情,再也回不到曾經。

而沈從文這番任性的創作,也為自己招來了災禍。

隨著特殊時期的到來,沈從文因為這部作品,被郭沫若批判成「桃色文藝」,寫作生涯陷入谷底;而那段與高青子的往事,也在這場鬧劇中被傳得人盡皆知,平生最重顏面的沈從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

後來,因為這部作品的波及,他經歷了被學生貼大字報、發配掃女廁所等遭遇;這些痛苦難堪的經歷,讓他兩次絕望自盡。

一次把手伸到電線插頭上;一次將自己反鎖,用刀片割斷手腕動脈和頸部血管,并喝了煤油。

慶幸家人們發現及時,將絕望的沈從文救了回來。

而反觀高青子的結局,縱然她用8年青春,毀掉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一生平靜和恩愛,但在這場不被接納的感情中,她似乎是全身而退的。

據說:後來的高青子嫁給了一個國民黨高官,也有人說她嫁給了一個工程師…

到了1948年,她去了美國,從此再無消息。

【放在最后的話】

隨著高青子的徹底退出,這段往事似乎過去了。

可曾經的「三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縱然文采斐然,她再也不是能夠寫出「長沙的風是不是也會這麼不憐憫的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兒冰?」的張兆和。

因為無法原諒,她一生都沒能再寫出這麼甜的句子。

作為情事的始作俑者,沈從文把最后的執著和悔悟,給了張兆和!

他寫信給她,乞求她的諒解;寫著寫著,他竟不再期待對方是否看,是否理解!

一場本是浪漫的婚姻,因沈從文的錯誤選擇,成為幾十年的分居;縱然有想念和牽絆,可這背叛和傷害留在心里的烙痕,讓張兆和始終無法去原諒。

猶記那年,年輕的沈從文,為心愛的三三寫下浪漫情書: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

那年的他又怎麼能想到,那句浪漫的告白,竟是一語成讖。

此后的一生,他都在等:年輕的時候他等她愛上她,中年的時候他等她原諒他,晚年的時候他等她看看他,可直到臨終,他都沒有等到那句原諒…

他們愛了半生,卻也相互折磨和痛苦了半生!

與其說張兆和太固執,不如說這是命運安排的結局。

都說,人生最好的三個詞,是闊別多年的久別重逢,是心急如焚的失而復得,是惶惶難安的虛驚一場…

可縱然它們詮釋著世間的萬般成全,卻沒有一個詞叫做「和好如初」。

只因:和好容易,如初卻太難。

不是所有的錯誤都能得到彌補,不是所有的傷害都能得到原諒…

成年人的任性選擇,從一開始就為許多故事寫下結局。

就如沈從文與張兆和,他們本該是幸福的,而那份錯誤的背叛,也最終讓兩人錯過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