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為何被皇太極囚禁至死?其實他也是個可憐人
2023/07/06

皇太極

一:想自立為王

阿敏,出生于1586年,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第二個兒子,從小隨父在外征戰,歷經戰火洗禮,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後來,驍勇善戰的阿敏被努爾哈赤看中,參與多次重要戰役如擊敗烏拉部與葉赫部等,戰功赫赫,逐漸成為女真不可忽視的人物。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封四大貝勒。按齒序,阿敏居代善之后,在莽古爾泰與皇太極之前,成為了二貝勒,統領鑲藍旗,位高權重。

1621年,努爾哈赤與兒子、侄子8人焚香告天,儆戒子孫,勿要同室操戈。這八人當中,阿敏赫然在列,可見他當時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然而,有其父必有其子,歷史總有著驚人的輪回與相似。在權力爭斗之中,阿敏也在冥冥之中演繹著與父親一樣的悲劇,而他卻不自知。

阿敏

公元1609年,努爾哈赤與弟弟舒爾哈齊多年郁結矛盾突然集中爆發,最終努爾哈赤將弟弟囚禁,殺死了他眾多親信又并了他的兵馬,2年后舒爾哈齊便死于了幽所。

他的次子阿敏在父輩的政Z爭斗中僥幸活了下來,他的財產被剝奪,他自己則被伯父努爾哈赤收養。

但阿敏在父親的慘死中,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因此像他這樣一個人,想必也不會一直效忠努爾哈赤家族,再說父親未竟之事業到他這一代,未必就不能成功。

因此,阿敏另立門戶的念頭,始終都未曾泯滅過。從那起,后金政權內部派X就已經在醞釀了。

努爾哈赤

公元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病死。

在代善等人的公推之下,八子皇太極即位。當時阿敏也附議擁立他。

但當諸大臣在哭太祖努爾哈赤靈柩時,阿敏卻派人告知皇太極:「我與諸貝勒擁立你為汗王,現你即了位,我也要移居外藩」。

看來,阿敏有些急不可耐了。

皇太極很詫異,阿敏雖嘴上沒明說,但出去自立為王的心思,已經昭然若揭了。皇太極是何等精明一個人,怎會看不出來?

于是拒絕了阿敏的要求。

因為如果讓阿敏出居外藩,那麼他統轄的正藍旗等也會隨之移居外藩,那麼他皇太極該統領誰呢?

再說阿敏出藩必導致眾多旗主紛紛效仿自立,到時汗國必四分五裂。

因此,阿敏此舉明顯是在削弱國力。

于是,皇太極讓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勸他,濟爾哈朗卻說:「我也勸過他,但是他反怪我懦弱,我也不知怎麼辦了。」

而阿敏的親信,更是言行舉止十分反常,他們甚至還對外揚言說:「誰怕誰,你又奈我何!」

矛頭直指皇太極,態度十分囂張。

可見,皇太極與阿敏兩派已到了水火不容、劍拔弩張的地步了。

此時,阿敏的不滿情緒正在不斷醞釀,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禍端。

二:與皇太極不和

公元1627年,皇太極下令阿敏等人出征C鮮,后雙方和議。

由于當時蒙古是明朝及西南的威脅,必須防備,因此和議后要班師回朝。

然而,阿敏卻愛慕C鮮繁華的宮殿,有了長留C鮮的想法,這是趁機為自己謀私啊。

禇英之子杜度為此勸阻他,卻被他離間他與皇太極的關系,後來在濟爾哈朗極力勸阻下,他才與對方訂立盟約,班師回朝。

當時七旗大臣都欲班師,只有阿敏的鑲藍旗大臣附和,顯然鑲藍旗將士已是阿敏的嫡系親信了,如此更助長他擁兵自重之野心。

不僅如此,他在班師途中,更是濫殺無辜、縱掠三日。所到之處,男女、財物、牲畜等統統擄掠一空,以示對皇太極統治的不滿。

皇太極得知阿敏的行為之后,心中非常氣憤。但由于即位不久,只能隱而不發。

到了京師,將領們將俘獲美人獻給皇太極。阿敏卻要自己娶納,代善長子岳托提醒他先獻給皇太極,若皇太極不納,就會賞賜給諸貝勒。

阿敏只得悻悻作罷。

此后,他又派人向皇太極索要美婦,皇太極說:「沒入宮前,為什麼不先說呢,現已經納入宮中,如何再賞給你?」

阿敏為此抱怨不已,皇太極聽說后道:「不就一女子嗎,何至于傷了兄弟之間感情?」

而皇太極也不慣著阿敏,索性將美女賜給了總兵官冷格里。

為此,阿敏的怨恨更深了。

公元1628年,阿敏更無視皇太極的權威,未經皇太極同意,擅自作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蒙古貴族為妻。

那時滿蒙聯姻是國策,但要經汗王允許。

公元1629 年,皇太極率重兵攻占東北的永平、避化、遷安、灤州4城,然后派阿敏留守沈陽,不料阿敏在此有了山高皇帝遠之樂。

第二年春,皇太極派豪格、岳托率軍回師,阿敏出迎。

但到了御前馬館,只見留守大臣坐在兩側,阿敏坐大殿中間,就像國君一般,還讓兩貝勒遠近拜他兩次。

要知道,豪格可是皇太極的長子,而岳托也是代善長子。

而且按慣例,貝勒大臣出師還朝,作為汗王的皇太極也要乘馬出迎,但阿敏卻自視君王,欺凌諸貝勒。

可見阿敏在一步步試探皇太極的底線。

濟爾哈朗

後來,阿敏要求與濟爾哈朗同駐永平,但是他仇視漢人,率兵四處擄掠,大肆殺漢人,完全違背了皇太極告誡安撫漢民之心。後來明軍炮轟永平,清軍潰敗,傷亡慘重。

1630年,阿敏敗師回沈陽,皇太極不能再忍了,將阿敏等人拘押聽勘,一面召集諸貝勒商討阿敏的種種罪行。

滿蒙諸大臣擬議當斬阿敏,皇太極卻赦其一死,將他終身監禁,永不任用。

3年后,談大受等以阿敏悔不可及,請皇太極赦釋出獄,讓其戴罪立功,但皇太極未答應。

就這樣,阿敏被生生因禁了10年之久,于1640 年死于獄中,終年 54 歲。

落得與父親舒爾哈齊一樣的下場。

寫在最后:

常言,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

阿敏的悲劇,有歷史的裹挾,也有自身的原因。當年其父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所害;如今他也未能幸免于難,被皇太極終生監禁至死。

歷史就是這樣,在權力爭斗中,往往都會上演同樣的悲劇。

對于阿敏而言,他行為乖張,狂妄自大、驕橫殘忍,而且恃勢而驕,野心勃勃,自立為王之心日益滋長,還想割據一方,與皇太極抗衡,令皇太極深惡痛絕,這無疑是皇權鞏固中最大的忌諱。

可以說,是阿敏自身的野心與性格害了他。

而反觀,他的同母弟弟濟爾哈朗,卻與之性格截然相反,他善識時務,明白自己的位置,與皇太極集團交好,對皇太極也很忠誠,不去覬覦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

濟爾哈朗

因此他的結局很好,不但成為了皇太極時代的四大親王之一,還入了太廟。

可見,有時性格決定命運,真的很正確。

不過,從歷史的變革看,阿敏又是可憐的,他只是清初內部權力結構變遷中的犧牲品,他的悲劇正是皇太極打壓其他三貝勒的必然結果。

也許,阿敏的悲劇還在于他不是努爾哈赤的嫡子,不能染指汗王之位。然而,他也在女真由部落向國家的過渡中,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