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與張兆和:被胡適強行撮合的婚姻,終究因「缺愛」而悲劇
2023/07/13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段經典的情話,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

然而,沈從文和妻子張兆和的婚姻,并沒有詞句中描述的那般美好。實際上,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顯得不那麼「登對」!

初識張兆和時,沈從文年近三十,他雖然是張兆和所在的中國公學的老師,但在當時赫赫有名的中國公學里,卻是毫不起眼的一個。沈從文出身低微,文化程度不高,只上過小學;雖然曾發表過數篇文章,但在文壇依舊屬于腳跟不穩型……

而張兆和,出身名門,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其父是蘇州教育家張武齡,其母陸英則出自蘇州的名門望族。當年張兆和父母結婚時,曾舉辦過一場真正的世紀婚禮,光是抬嫁妝的隊伍便從合肥市的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最要緊的是,張兆和不僅年輕貌美、氣質出眾,身邊還環繞著一堆追求者。

張兆和

相比之下,當年的沈從文少言寡語、木訥陰郁,在張兆和面前就是一個落魄文人形象。

這樣的人物,自然入不了張兆和大小姐的法眼。連張兆和的二姐都取笑沈從文,說他就算在張兆和的眾多追求者中排上號,大概也只能排到「青蛙十三號」。

但自古美人怕纏男,自打遇見張兆和后,沈從文就下定了「死纏爛打」的決心。沈從文擅長文墨,她的文字清麗優美,很有感染力。對于這一點,沈從文自己自然非常清楚,于是他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地對張兆和展開了「情書攻略」。

「蘆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于」蘆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就這樣,在此后的整整四年里,沈從文不論風霜雨雪,每天堅持給張兆和寫情書,一天不落。但這聽起來讓人動容的浪漫行動,在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張兆和眼里,卻是讓她「不勝其煩」的存在。

這也難怪,當時作為笑話的張兆和,追求者何其多,每天得收到多少情書,對于這種「攻勢」,張兆和見的實在太多了。但張兆和與別的追求者畢竟不一樣,他是張兆和的老師啊!

于是,年幼的張兆和面對老師的熱戀,最后只得采取「沉默」的應對方式。在張兆和眼里,這大概是最好的拒絕方式了,一直等不到回應,久了,老師自然會退卻了吧。事實證明,張兆和對自己的老師顯然缺乏了解,在沈從文眼里:沉默=默許,于是,面對張兆和的沉默,沈從文的情書越發熾熱。

他始終相信,自己能用才華打動美人。

沈從文與張兆和

就這樣,沈從文帶著滿腔的激情與韌勁,堅持不懈寫情書,寫到激動處還直言如果兆和不答應就要自盡云云。面對這樣一個如火的追求者,張兆和終于不勝其煩了,她怒氣沖沖地纂著沈從文寫給她的情書,徑直跑到了校長胡適的辦公室。

「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張兆和指著情書上的這行字請胡適給她做主,天曉得,胡適看了這個被張兆和視為「侮辱」的字句后,竟溫和而誠懇地對她說:我勸你嫁給他!

然后,胡適校長像一個「媒婆」一般開始講起沈從文的好來:沈從文是個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而且是個好人。張兆和雖然還是學生,但她畢竟見過世面,根本不吃這套,她立馬干脆而堅決地表示沈從文根本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

這下胡適急了,他大聲對張兆和說:「你要知道,沈從文是在頑固地愛著你啊!」而張兆和也大聲地對校長說:「我也是頑固地不愛他啊!」

這一次,胡適雖然讓姑娘懟得啞口無言后,但他沒有放棄勸說。

一逮著機會,胡適就苦口婆心地勸張兆和:「你只要給一點點愛,就能夠拯救他的靈魂,更何況他那麼有才華。你為什麼不肯做做善事呢?」

面對胡適的「強勸」、家人的助攻和沈從文的執著,四年后,張兆和在日記中寫道:

「他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我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

也是從這以后,張兆和終于被沈從文感動了。

1932年沈從文給張允和寫信: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允和代沈從文提親,張父應允。張允和給在青島的沈從文發電報,只有一個字:允。張兆和怕沈從文不懂,又補發一封: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據說這是中國第一封白話文電報。

自此,在歷經長達數年的情書攻略后,沈從文終于抱得美人歸。1933年沈從文張兆和在北京結婚,沈從文成了著名「合肥四姐妹」的女婿之一。沈從文以為,今生的幸福,從這一刻起就到手了。其實不止是沈從文,當時的世人都覺得,能迎娶合肥四姐妹,乃是人生幸福的開端。著名文化大家葉圣陶曾經就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合肥四姐妹),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合肥四姐妹合影

但幸福,從來不是誰「以為」就可以獲得的。婚姻的幸福,需要很多基礎,而「彼此相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婚后,短暫甜蜜后,由于兩人成長背景的的巨大差異,在柴米油鹽的打磨下,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多。

張兆和不明白沈從文為什麼那麼好面子,打腫臉充胖子為朋友花錢,結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據。她也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傾家蕩產地收藏古董瓷器,她甚至會在書信中很嚴厲地批評他:「你瞧你,每次這個字都寫錯,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

所以,婚后沈從文雖以兆和為原型,創作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如《邊城》《三三》等,但卻怎麼也阻止不了兩人感情的消散。沈從文終究愛張兆和更多,對于這更多的愛,張兆和卻并不覺得幸福。道理很簡單,如果我不愛你,你再怎樣,于我也是不稀罕。

1935年,沈從文在總理府意外認識了一個叫高青子的女青年,她是沈從文的粉絲,還把自己打扮成沈從文喜歡的樣子,很快沈從文就與這名妙齡女子走得很近。張兆和知曉他們的曖昧關系后,一氣之下,回到安徽娘家,不管沈從文怎樣寫信,也不肯原諒。這是他們第一次大的裂痕。

性格不合,生活矛盾,加上這次的「疑似外遇」,兩人此后的關系便一直處于「焦灼」狀態。抗戰爆發后,沈從文隨學校轉戰西南聯大,張兆和卻決定留在北京。

兩地分居的日子里,沈從文思念妻子,于是又開始一封封書信地「攻略」妻子。但沒想,這次,情書卻慢慢變了味兒。一開始,沈從文在這頭訴說著相思,他試圖用這種方式勸說妻子帶著孩子南下和他一起生活。但張兆和在回信中,卻指責沈從文過去生活奢侈,不知節儉,弄得現在生活很狼狽。

看到妻子對自己的相思不僅無動于衷,還「報」以指責,沈從文再回信時,忍不住發怒了,在這種情況下,張兆和才帶著兒女南下。

新時期,沈從文的作品被批為「桃紅色文藝」后,沈從文固執地不肯改變。而張兆和卻迅速穿上列寧服,開始融入新時代。

這種分歧,更加加速了兩人感情的惡化。此后的沈從文和張兆和便很少在一起了,兩人都在北京,卻住在兩處。沈從文每天吃了飯便走,兒女滿室,竟然也沒幾句話。

張兆和與沈從文及子女合影

1966年,特殊年月里,沈從文與張兆和被下放到不同的地方改造。這時期,沈從文又開始堅持給張兆和寫情書。但依舊和最初一樣,他幾乎沒有收到過張兆和的回信。

當沈從文唯一一次收到一封張兆和的回信時,沈從文竟激動地哭了。

在這漫長的婚姻生涯里,沈從文始終愛著張兆和,只是,或許他的方式,并不是張兆和最想要的。1988年,沈從文帶著對張兆和的癡戀離開了她。

張兆和思及往事,寫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

2003年,張兆和也離開了人世,死前她已經認不出沈從文的照片了,只是覺得極其眼熟。對于這個沈從文,張兆和是愛還是不愛,或許她自己也沒有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段被「強行撮合」的婚姻里,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