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隱匿64年,三易其姓,75歲被抓,康熙為何食言而肥?
2023/07/07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康熙南巡,他特地到南京鐘山南麓拜謁明孝陵。在朱元璋的陵墓前,康熙皇帝行三叩九拜大禮,他不僅肯定了朱元璋的功績,還朱元璋立了一塊石碑,曰:治隆唐宋。

康熙此舉,既籠絡了漢族士子,又讓許多心向明朝之人大為安慰。隨后,康熙表態:

敕訪明后,備古三恪之數,且舉元后蒙古之恩禮不替為證,天下未嘗不聞而義之……

三恪」是一西周時期的一種禮制,周朝立國時,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為王侯,稱之為「 三恪」。這就類似于曹丕建立曹魏后,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司馬炎篡魏后,封曹奐為陳留王一樣,對前代王朝以示尊重。

康熙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要找到明朝皇室后裔,對他們行「三恪」之禮,封他們爵位。當時天下人聽聞康熙如此慷慨,都信以為真。沒想到,9年后,當康熙抓到「朱三太子時」,他的做法讓人失望至極。康熙并沒對朱三太子行「三恪」之禮,而是違背了諾言,直接殺之而后快。可憐朱三太子,已經是75歲的老翁,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引頸受戮。

本文,筆者將帶大家了解朱三太子,希望通過這位亡國皇子的命運,來讀一段非比尋常的歷史。

一、天子守國門,皇子落江湖

朱三太子乃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之子,關于他的具體姓名,史學上略有爭議。根據《清實錄》記載,1644年明朝滅亡時,一共逃出去三位皇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但實際上,根據《清稗類鈔》的說法,朱慈炤已死,當時逃走的不是朱慈炤,而是五皇子朱慈煥。

因為序齒方式不同,各類史書記載有許多矛盾之處。朱慈炯和朱慈煥都曾被民間稱作朱三太子。本文筆者采納《清稗類鈔》的說法,因為在康熙朝,朱慈煥親口承認自己就是清廷尋找多年的「朱三太子」。

關于朱慈煥的命運,還要從明末說起。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入河北,明朝已經陷入危局。崇禎帝召集天下兵馬勤王,但響應者寥寥無幾。當時,左都御史李邦華懇請崇禎南遷,并且把太子朱慈烺送到南京,結果被崇禎帝果斷拒絕。

到了三月,北京城岌岌可危,李邦華再度懇請崇禎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結果再一次被堅持「君王死社稷」的崇禎帝拒絕。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帝急忙命人將三位皇子送出皇宮,轉移到周奎、田弘遇家,并且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朱慈烺。接下來,崇禎帝提劍來到后宮,賜死后妃和公主,然后到景山自縊而死。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國以來,已歷16帝,國祚276年,崇禎自縊后,王朝自絕。

李自成入京后,第一時間捉住了三位皇子。待清軍入關后,李自成兵敗,三位皇子走失,從此下落不明。

後來,明朝宗室建立了南明,南明政權雖然打著明朝的大旗,但并不團結,為了爭奪正朔,各派系大打出手,後來形成「四帝一監國」的局面,這也是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各大派系斗爭的同時,沒有人真正去尋找崇禎流落江湖的三位皇子。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南明弘光元年發生的「南北太子案」,當時南方和北方各自出現一位「明朝太子」,都宣稱自己是朱慈烺。最后,南方的「太子」被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所殺,因為弘光帝稱南方的太子是假的,將其處死,為此還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認為是弘光帝有意爭奪正朔皇權,故意殺了真太子。

而北方的那位「太子」,被多爾袞果斷殺死,因為多爾袞不在乎他是真是假。

隨著南明式微,許多明朝舊臣為了反抗清朝,紛紛以明朝皇子的名義扯大旗造反。這期間,朱三太子被「使用」的次數最多,多達20余次,屢次都能攪動風云,讓清帝惶恐不安。而被朱三太子困擾最久的,莫過于康熙帝。

二、太子接踵來,如假不包換

康熙元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永歷帝)被吳三桂處死,南明遺臣失去了主心骨,明朝皇子的作用便迅速顯現出來。當年,蘇北地區有人自稱「朱三太子」

,他宣稱要帶領眾人光復明朝,一時間風云驟起,許多心向明朝的人都以為此人真是「朱三太子」,紛紛前來投奔。清廷更是恐慌,當時康熙年幼,四大輔臣連忙集中三路大軍,合計11萬征討「朱三太子」,結果「朱三太子」不堪一擊,最后被活捉,經過審問,此人名叫周稘,只是一位反清人士。

周稘被揭穿后,清廷大松一口氣,而民間也大松一口氣,因為周稘是假的,就意味著真的朱三太子可能還活著。

第二年(康熙二年),在直隸真定又出現一位「朱三太子」,此人一看就早有預謀,不僅聲勢浩大,而且還大肆封賞爵位。鰲拜聽聞后,親自出兵鎮壓,最后的結果是,此人不姓朱,祖上只是一介商賈。

到了康熙十六年,福建永春縣出現了一位「朱三太子」,此人活動非常隱秘,還派人悄悄聯系台灣鄭氏。當時正值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命康親王杰書把鎮壓「朱三太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這位「朱三太子」迅速被查獲。經嚴刑拷打,才知道此人名叫蔡寅。

真真假假,康熙每次派兵鎮壓「朱三太子」

,都希望對方是假的,但又希望他是真的,這種復雜心情,實難體會。

康熙時期,影響最大的「朱三太子」,莫過于楊起隆。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云南造反,清廷非常被動,一位叫楊起隆的僧人秘密來到北京,與黃吉、陳益等人秘密聯絡,他自稱是「朱三太子」。一開始大家不信,不料楊起隆拿出明朝皇子的印章和衣服,至此,大家才深信不疑。

《清史稿·鄂克遜傳》記載: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京師聞變,有楊起隆者,詐稱朱三太子,私改元廣德,號其徒為「中興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謀作亂。其徒黃吉、陳益等三十馀人,聚正黃旗周公直家,公直,承恩伯全斌子也,家鼓樓西街。

楊起隆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他利用「朱三太子」的身份,在兩年內籠絡了近兩萬人,所有追隨者對他的身份從未懷疑。後來,楊起隆稱帝,改元廣德,直接帶著眾人攻入清朝勛爵世家,聲勢浩大。最后被明珠、圖海合力鎮壓,楊起隆一路逃往陜西,身邊仍然有大批追隨者。楊起隆在清朝活躍了7年,直到康熙十九年,他在陜西鳳翔被捕時,他仍堅稱自己是「朱三太子」

。後來清廷讓明朝皇宮的老嬤嬤來指認,這才知道他是冒充的。

原來,楊起隆的姑姑當年曾是宮中的侍女,在明末大亂時,帶走了皇子的印章和衣物。姑姑去世后,楊起隆覺得有利可圖,便詐稱是朱三太子。因此開啟了「轟轟烈烈」的事業。

雖然楊起隆是假的,但他徹底敲響了康熙的警鐘,因為康熙知道,不找出真正的朱三太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還會出現更多的「楊起隆」。

因此,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在拜謁明孝陵的時候,向天下人宣布尋找明朝皇室后裔,并且承諾用「三恪」之禮待之。康熙此舉,看似用心良苦,實則更像是騙局。

三、三次易其姓,輾轉苦飄零

康熙一直想抓朱三太子,真正的朱三太子在哪呢?這要重新開啟一個新故事。

康熙二十二年,蓬萊有個叫李力遠的讀書人,在一次宴會上遇到了一位姓張的書生。二人相見甚歡,張書生自稱是隔壁張員外家的西席(大戶人家為孩子聘請的教書先生),李力遠不疑有他,見張書生言談風趣,學識淵博,便邀請他抽空到家里做客,從此成為好友。

好景不長,二人交往了半年時間,有一日,張書生忽然急匆匆來告辭,說妻兒生活困難,他在這里做西席先生工資也不高,索性帶著妻兒回家另謀出路兒。李力遠聽完,表示理解,還十分慷慨地送了他不菲的路費。

在張書生離開蓬萊后,李力遠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從此十余年,二人沒有聯系。

過了13年,即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李力遠擔任饒陽縣令,忽然有一位姓張的朋友來訪,李力遠一看,原來是蓬萊認識的張書生,但因為當時正值準噶爾叛亂,李力遠要為朝廷籌措軍需,因此無暇和舊友談,只能算是匆匆一瞥。

又過了10年,到了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年),李力遠辭官回到蓬萊老家,張書生突然來訪。張書生說自己家鄉遭遇水災,因此前來投奔,懇求李力遠幫忙推薦一個學館來糊口。李力遠說:「正好我自己家的幾個孫子正是啟蒙的年齡,你不如留在我家中,權當是幫我忙了。」張書生大喜,因此留在李家,為李力遠當了兩年的西席先生。

兩年后,即康熙四十七年,李力遠正和張書生下棋,突然一伙官兵沖入家中,二話不說就把二人五花大綁,押往省城受審。李力遠曾經當過縣令,實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事,他大呼冤枉。不曾想,從身後來了一位級別很高的將軍,將軍問李力遠:

「汝家塾師在南方姓王,山東姓張,汝不知乎?爾讀書為官,當知理法,何窩藏朱某為不軌事?」

意思是,你也是讀書做官的,熟讀律法,為何窩藏朝廷要犯?你家的西席先生在南方姓王,在山東又姓張,你不知道嗎?

經過將軍的一番解釋,李力遠這才知道,他家里的這位張書生,竟然另有身份。于是他便問身邊被捆起來的張書生:「你到底是何人?」

張書生見事已至此,隱瞞已經毫無意義,便和盤托出:

「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煥,原封定王,事至今日,不得不說實情。」

李力遠聽完這句話,差點被嚇死,他知道,自己只要沾上這個人,怎麼都洗不清了。

四、75歲老翁,64年藏匿

朱慈煥生于崇禎年間,被抓當日,是康熙四十七年,此時的朱慈煥,已經75歲,垂垂老矣。

根據朱慈煥供述,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他和哥哥們走散。

「崇禎末年,流賊圍京城,先皇將吾交王內官,匿民間。城破,王獻之闖賊,闖又交杜將軍。未幾,吳三桂與大兵殺敗流賊,各自奔逸,賊中有一毛將軍,攜吾至河南,棄馬買牛……」

當時,崇禎把朱慈煥交給了一名姓王的太監,王太監為了邀功,把他交給了李自成。

後來李自成兵敗,朱慈煥逃跑,遇到一位姓毛的將軍。毛將軍本是李自成陣營之人,得知朱慈煥的身份后,他帶著朱慈煥逃到河南,棄馬買牛,在河南隱姓埋名了一年多。

清軍入關后,加大了搜捕力度,毛將軍怕牽連自身,給朱慈煥留了一些銀子,便獨自逃跑了。朱慈煥當年只有13歲,他一路乞討,來到祖宗之地鳳陽,在鳳陽遇到明朝一位王御史。王御史見到朱慈煥,「執手悲泣,留于其家」,從此,朱慈煥改姓王,改名王士元,和王家的子弟一起讀書。大概過了五六年,王御史病故,王家長子不敢收留朱慈煥,便請他出門。朱慈煥當時已經是十八九歲,離開王家后,決定出家為僧。

后游浙,止一古剎,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來寺,與我談經論文,大詫曰:「子才學如此,何為流于空門?」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勸蓄發。

後來,朱慈煥云游到了浙江余姚的一座寺廟,遇到一位姓胡的官員,他見朱慈煥才學淵博,一表人才,便勸他還俗,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不過,當時朱慈煥化名王士元,就連他妻子都不知道他是明朝的朱三太子。

所以,康熙年間多起「朱三太子」案,其實都和朱慈煥無關。

岳父去世后,余姚一位叫張念的老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義起義,朱慈煥大驚,怕朝廷順勢查到自己,這才向妻子和長子說明自己的身份,帶著全家躲到山東。這段時間,朱慈煥短暫的改姓胡,後來又改姓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和李力遠相識。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朱慈煥的身份,他又是如何暴露的呢?原來,在朱慈煥還俗之前,曾對一位廟里的老和尚提及過自己的身世。後來老僧去世前,曾和自己的徒弟透露過,說朱三太子曾經在某寺廟里為僧。不曾想,他這位徒弟因為犯事被朝廷抓獲,為了將功贖罪,便將這條線索提供出來。由于朱慈煥兩次改姓,又遠走山東,官府雖然有線索,但前后卻花了20余年,才找到朱慈煥本尊。 此時的朱慈煥,從姓朱,改為姓王,又短暫改姓胡,最后改姓張。他三易其姓,在民間藏匿了64年之久。若不是老僧嘴不嚴,他可能就此消失于史書之上。

朱慈煥被抓后,朝廷先后將近期以「朱三太子」名義謀反的多個頭目找來和他相互指認,他們都表示不認識朱慈煥。

可見,朱慈煥雖然隱匿64年,的確沒有參與過「謀反」和「復國」。

五、行三恪之禮,何食言而肥?

面對審問,已過古稀之年的朱慈煥用悲愴的語氣說道:

況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須發皆白,乃不反于三晉變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貴,在山東教讀度日,居近通衢,密邇京師,尚敢有謀反之事乎?

朱慈煥的意思是說,我已經75歲了,哪有力氣謀反。要謀反,也需要占領城池,囤積糧草,我家中無米,居無定所,哪一點符合造反的條件?

主審官被反駁得啞口無言。最后只得一路押往北京,等待康熙決定。哪知此人還沒到京城,康熙便下令處決朱慈煥。用康熙的話說:

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以息亂階。

康熙的意思是說:這個老頭雖然沒有參與謀反,但難免他有謀反之心,立即誅殺,以正視聽。

俗話說,殺人誅心,當沒有證據的時候,就要用誅心的手段了。

這是上位者常用的伎倆,康熙也不能免俗。

而那個和朱慈煥交好的李力遠,因為確實不知道朱慈煥的身份,康熙下了特旨,留他一條命,把他全家都發配三千里。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朱慈煥被抓后,家中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清稗類鈔》云:

聞事發被捕,皆投繯,六命俱盡。

六口人聽聞朱慈煥身份暴露后,全部自盡,以免受辱。這也算延續了朱門的血性。

九年前,康熙在明孝陵親自說出,如果找到明朝皇室后裔,要以「三恪」之禮待之,如今,朱三太子本尊出現,康熙急忙殺之而后快,似乎忘記了九年前自己說過的話。

巍巍天子,拉攏人心是一回事,為皇權掃滅一切威脅又是一回事。雖然康熙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但在江山和種族面前,寧肯被天下人謾罵,也要食言而肥。

難怪孟森先生曾評價康熙:

曹馬世稱篡竊之亂,猶能容前代之君如此。圣祖不能容明裔,亦胸中自由種族之見,唯恐人望之有歸!

意思是說,曹丕和司馬炎都被世人稱為謀朝篡位的罪人,但漢獻帝和曹奐都能在他們手中得以存活。康熙自詡是圣明君主,但他不能容忍已經75歲的朱三太子。這不僅是康熙胸中有種族偏見,更顯示出他的心虛。

本文參考《清史稿》《清碑類鈔》《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