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漢武帝駕崩,這位雄主在位54年,創造了「漢武盛世」。漢武帝在彌留之際,立少子劉弗陵為太子。因為劉弗陵年方7歲,漢武帝在賜死鉤弋夫人后,召來四位大臣,讓他們共同輔佐幼主。
《資治通鑒》云:
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受遺詔輔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
這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其中,金日磾是從匈奴投降而來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其余三位,在幾年后,則陷入了激烈的內訌之中。到了元鳳元年(公元前前80年),霍光殺掉了其余兩人,獨霸朝政。上官桀被殺,死不足惜,但桑弘羊的死,讓我倍感遺憾。
作為漢武帝的錢袋子,桑弘羊對漢朝的貢獻頗大,然而,他卻被人釘在了恥辱柱上,后人辱罵他兩千年,但仍在抄襲他的思想。桑弘羊,是一個值得一讀的大人物。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最初打算定都洛陽,後來改都長安。
雖然洛陽沒有成為西漢的首都,但作為東周的舊都,洛陽在西漢時期還是非常繁華的,尤其是商業的發展,比長安并不遜色,洛陽的大商賈,甚至比長安還多。漢景帝時期,桑弘羊出生于洛陽的一戶大商賈家中,史載他「精于心算」,在家族的熏陶下,桑弘羊從小便擁有很高的商業天賦,被稱為「神童」。
漢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因為天賦異稟,桑弘羊被漢景帝召到長安,入宮擔任太子劉徹的伴讀。當時,桑弘羊年僅13歲,劉徹14歲,桑弘羊就這樣走到了劉徹的跟前,成為劉徹的心腹,陪伴了劉徹一生。
關于桑弘羊入宮,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因為家中有錢,「貲選為郎」,意思是他家人出錢給他捐官。不過這種說法只是推測,沒有史料支撐,筆者認為,桑弘羊捐官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三:
其一,漢朝雖然有「貲選」出現,但并沒有桑弘羊同時期的人物是來自「貲選」。
其二,桑弘羊當時才13歲,頗具商業天賦,如果家里真要為他捐官,或許會等他成年之后。
其三,如果桑弘羊沒有真才實學,靠捐官上位,漢景帝或許不會讓他成為劉徹的伴讀。
在桑弘羊入宮的第二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登基,是為漢武帝。而那個陪太子讀書的桑弘羊,則成為了漢武帝的助手。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他登基之初的幾年,太皇太后竇氏掌權,沿用漢景帝時期的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漢武帝施展的機會并不多。這段時間,桑弘羊也非常低調。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21歲的漢武帝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君臨天下」。當時,漢朝政局并不穩定,一方面諸侯國仍試圖脫離皇帝控制,另一方面,邊境的匈奴持續對大漢襲擾。漢武帝不想一輩子處于被動局面,他想做一代雄主,據統計,漢武帝一共在位54年,有44年都在打仗。打仗就是打后勤,很多人可能會困惑,漢武帝北征匈奴,南討滇越,他到底哪來的錢?
其實,漢武帝登基之初,文景之治所積累的財富仍在,漢武帝打仗的啟動資金,就來自文景之治。但是,隨著仗越打越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看著國庫日漸不支,漢武帝要想辦法「摟錢」。
根據《漢書》記載:
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
當時,漢武帝的寵臣、酷吏張湯給漢武帝出了一個主意,讓朝廷出面,壟斷天下鹽鐵生意。當然,有部分人認為,最先提出「鹽鐵官營」的不是張湯提,而是鄭當時。根據《漢書》的說法,這個主意出自張湯,桑弘羊是重要參與者。
為什麼要選擇鹽、鐵這兩樣商品呢?出于三方面考慮:
第一,鹽是生活必需品,鐵是打仗必需品,這兩種商品利潤不菲,大商賈們以往賺得盆滿缽滿。如果朝廷能全面壟斷,意味著把商賈的利潤全部歸于朝廷。
第二,鹽、鐵的利潤固然不菲,但還有戰略價值。匈奴每年都要從南人手中購買大量的鐵器和鹽巴,如果漢朝將二者牢牢控制,必然能打擊匈奴的戰斗力。
第三,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七國之所以兵強馬壯,主要還是因為靠做鹽鐵生意,而且私自鑄鐵,鍛造大量兵器。既然藩王能做,朝廷為何不能做?
所以說,「鹽鐵官營」的方案被提出后,漢武帝拍案叫絕,此舉不僅能幫朝廷賺錢,還能打擊匈奴、削弱藩王,可謂一舉三得。
當時,漢武帝把這件事交給了大農令鄭當時來負責操作。
鄭當時出自少府(相當于漢朝皇宮的內務府),他掌管錢財還行,但在鹽鐵方面卻是外行,于是,他向漢武帝申請,要了三個助手。《史記·平準書》:
于是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桑弘羊以計算用事。
這三人分別是漢朝最大的鹽商東郭咸陽、當時著名的冶鐵商人孔僅、還有一人,就是在經濟方面有較突出才能的桑弘羊。
其實,在漢朝時期,重農輕商的觀念早已形成,漢武帝之所以答應讓兩個商人來協助辦理鹽鐵,本質上還是因為他們專業,并非因為漢武帝信任他們。在這個團隊中,桑弘羊才是漢武帝安插過來的心腹。
鹽鐵官營的主要做法是,鼓勵民間煮鹽,但不允許私自售賣。朝廷甚至招募「鹽戶」,給他們發煮鹽的器皿,等他們產出鹽巴后,由朝廷收購。也就是說,漢武帝允許百姓在官府的許可下生產鹽巴,但不允許百姓脫離官府私自售賣。
和鹽相比,鐵的經營則更強勢一些,漢武帝在各州縣設立鐵官,專門負責地方鐵器的冶煉、售賣。
其實,鐵被壟斷,相當于朝廷直接控制了兵器來源,對漢朝的集權,有正面意義。鹽鐵官營實施以來,效果非常顯著,國庫的窘境有所緩解。但是,隨著攤子越鋪大,很多問題也被顯現出來。
比如說,東郭咸陽和孔僅本身就是商人,隨著鹽鐵政令的推行,他們難免不顧及自己的利益,因此,執行力度大打折扣。
最終,漢武帝走馬換將,命心腹之臣桑弘羊為鹽鐵官營的負責人,任大農令。
桑弘羊接手之后,立即大力整頓和改革,很快建立了一套非常高效的管理系統。
很多人認為,鹽鐵官營的思想,是出自桑弘羊,其實并不是。桑弘羊只是充分理解漢武帝的意思,通過改革和整頓,把這一思想發揚光大而已。
鹽鐵官營雖然讓漢武帝嘗到了甜頭,但漢武帝需要的「錢」實在太多,于是,桑弘羊為君解憂,他借鑒鹽鐵官營的經驗,陸續推出了「酒類專賣」、「均輸法」、「平準」、「統一鑄幣」等一系列重大財經政策。
酒類專賣,又名「榷酒」,「榷」字的本意是只能由一人通過的獨木橋,因此,「榷酒」
二字,顧名思義,是一種專賣制度。「榷酒」制度剛開始十分嚴格,朝廷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酒類的釀造和銷售。漢朝初年,尤其是文景之治時期,民間釀酒是非常興盛的,例如,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年就曾開一家酒肆糊口。「榷酒」制度觸犯了很多商人的利益,這背后也有很多勢力強大的大商賈。在漢武帝去世后,「榷酒」制度被取消,改為征收酒稅。
均輸法,意思是把各郡縣每年向朝廷交納的貢物,按照價值和距離,折合成當地商人手中的暴利土特產,把這些商品運到別的地方去賣,朝廷不出本錢,一轉手,就是豐厚的利潤。
再看平準法,平準法就是把天下的大宗商品買到朝廷手里,然后再根據各地的實際需求去售賣。這樣一來,朝廷就成了全國最大的「商貿公司」,既可以平衡物價 ,又可以實現創收。
我前幾天寫了一篇關于王安石的文章,平準法和王安石提出的「市易法」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后者更高尚一些,因為前者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摟錢」,后者是利國利民。
桑弘羊還建議漢武帝收回鑄幣權,西漢初年,各諸侯國都有鑄造錢幣的權力,漢武帝收回鑄幣權后,加強了帝王對全國經濟的控制。
除此之外,桑弘羊還發明了「算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征收「財產稅」。
桑弘羊給漢武帝推行了各種政令,其本質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國庫。說白了,他要為漢武帝賺錢,以滿足漢武帝的欲望。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用一句來評價桑弘羊的功績: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可見,桑弘羊憑借自己高超的智慧,讓漢武帝的錢袋子充實起來,漢武帝能夠持續用兵44年之久,桑弘羊功不可沒。
然而,司馬遷去世的時候,桑弘羊還活著,他并沒有看清楚桑弘羊改革的目的和結果,因此,上面的這句評價,其實不夠全面,因為桑弘羊的改革,還有另外一面。
桑弘羊變著法為漢武帝賺錢,漢武帝把這些錢真的都用在富國強兵上了嗎?其實未必!王安石說:
「桑弘羊籠天下貨財以奉人主私欲……」
不可否認,漢武帝多次出兵匈奴,打造了一個非常強勢的帝國,他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并朝鮮,他第一次將中國的目光投向世界,說他是「千古一帝」,其實并不為過。
然而,漢武帝拿著桑弘羊掙來的錢,不僅僅用于公器,更多的則是用于私欲,漢武帝揮金如土,國庫中的錢財,被揮霍無度。
例如,他打賞有功的將士,出手闊綽,每次都是百萬起,而且,漢武帝善于搞形象工程,他晚年,更是用大量的金錢滿足自己「長生不老」
的幻想。但桑弘羊為了滿足漢武帝要求,仍在想盡各種辦法源源不斷地給漢武帝賺錢。例如,桑弘羊還提出了「納粟拜爵」和「捐納贖罪」的餿主意,《漢書·食貨志下》記載:
弘羊又請令民得入粟補吏,及罪以贖。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復終身,不復告緡。
大致的意思是,只要向朝廷交夠一定量的糧食,就能買一個「郎」官,如果犯罪,只要交夠贖罪金,就能減免或脫罪。這樣一來,又為國庫創收不少。史載:
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
在桑弘羊的努力下,漢武帝才有「資本」肆意揮霍。
筆者認為,當某個政令作為公器,為國為民時,它是高尚的,大家可以為了保家衛國勒緊褲腰帶。但是,當這個政令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淪為君王揮霍的工具時,它的味道就徹底變了。
桑弘羊的做法,看似為漢武帝立下大功,但是朝廷富裕了,也就意味著民間的財富被變相「吸收」了。例如酒類專賣,其本質還是「與民爭利」,為了將政令推行下去,桑弘羊又不得不用鐵腕手段,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了不少的困擾。
桑弘羊此人,說白了,是「忠君」,但并不是「愛國」。
在桑弘羊的內心之中,他只負責給漢武帝賺錢,至于漢武帝干什麼,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這是桑弘羊的局限,更是那個時代的局限。
四、關于桑弘羊的思考
公元前87年,漢武帝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為接班人,因為后者太過年幼,漢武帝再三斟酌后,決定讓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來輔佐幼帝。或許是考慮到霍光能力有所欠缺,或許是為了制衡霍光,漢武帝最終任命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三人和霍光一起輔政。
漢武帝剛去世的那幾年,桑弘羊仍然是漢朝的「錢袋子」,他的一系列「摟錢」的政令仍然被很好地執行下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桑弘羊的好日子走到了盡頭。
這其中,最著名的轉折點,就是「鹽鐵會議」 。
鹽鐵會議發生在公元前81年,也就是漢武帝去世的6年后,這場會議的詳細內容,被《鹽鐵論》詳細記載下來。參會的雙方,分別是桑弘羊和一群儒生。儒生們全面否定了桑弘羊的鹽鐵官營、酒類專賣等政策,他們主張「藏富于民」,而桑弘羊則強調,他這麼多年努力的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些政策的可行性,不能輕易廢除。
儒生們滿口仁義,把每一條政令的弊端都列舉出來,準備得很充分,桑弘羊舌戰群儒,最后怒了,他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不這麼做,那麼一旦國家危難,朝廷指望什麼來抵御外敵?
儒生們沉默了,最后大家都認為,應該用儒家思想,用仁義來救國。
桑弘羊笑了,若仁義能讓敵人放下屠刀,那我們還要養士兵干什麼。
其實,儒生們說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桑弘羊的政策,讓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大家都主張輕徭薄賦,而桑弘羊卻千方百計從民間賺取錢財。司馬光曾評價漢武帝:
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意思是說,漢武帝的政策,如果被一直堅持下去,那他或許會走秦始皇的老路。
好在,漢武帝最后發布罪己詔,及時踩住了剎車。例如,漢武帝晚年,桑弘羊又陸續提出到輪台移民開墾,被漢武帝拒絕。因為漢武帝想通了,不能讓百姓太過受苦。鹽鐵會議,曠日持久,最終桑弘羊作出妥協,廢除了酒類專賣,其他政令雖然力度被削弱,但仍在堅持。
儒生們之所以能戰勝桑弘羊,并非是因為他們「占理」,而是因為他們背后有霍光的支持。而霍光之所以支持儒生,也并非因為他認為桑弘羊的政策不好,而是因為桑弘羊是他的政治對手。
當年,漢武帝留下4位輔政大臣,金日磾早逝,霍光想要獨掌大權,但遭到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的反對,在霍光的打壓下,上官桀和桑弘羊聯手對付霍光,後來,上官桀聯合燕王劉旦,打算秘密上書給漢昭帝,揭發霍光「謀權篡位」的罪行。不料,消息走漏,上官桀為了保命,做最后一擊,他設下鴻門宴,由鄂邑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前來赴宴,但被霍光發現,隨后霍光后發制人,選將上官桀定下「謀逆」罪,上官桀被處死。
在史書中,并沒有記載桑弘羊也參與了上官桀的政變的證據,但因為桑弘羊曾和上官桀曾聯合彈劾霍光,因此,他成了這場政變的陪綁者,被霍光抄家滅族。
其實,桑弘羊到底有沒有謀反,都不重要,因為他和霍光之爭已經不可和解,他注定要成為霍光的刀下之鬼。
有些人說,桑弘羊是法家的代表。桑弘羊去世那年,已滿75歲,他是以「謀逆」罪被處死的,因此,他被徹底釘在了恥辱柱上。桑弘羊死后,天下儒生們彈冠相慶,大家以為,隨著桑弘羊的死亡,他的政策也該終結了吧。
但是,狡猾的霍光,并未完全廢除桑弘羊的政令。因為,這種「利君不利民」的思想,上位者一旦嘗到甜頭,就很難拒絕。
漢朝之后、魏、晉、隋、唐、宋、元、明、清……以來,桑弘羊仍然被扣著「逆臣」的帽子,但人們發現,「某某官營」、「某某專賣」的政令卻從未斷過。
后人辱罵桑弘羊兩千年,卻仍在無恥地抄襲他的思想。
筆者認為,桑弘羊不是逆臣,他是忠臣;桑弘羊不是奸臣,他是能臣。在那個時代,桑弘羊是一位偉大的人物,只是,他被時代所局限罷了。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