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為丈夫系鞋帶,卻因此喪命;她去世7個月后,丈夫另追嬌妻
2023/07/18

1974年,隆冬時節。

一則出自文學界的婚戀消息,引發了海嘯般的社會輿論:

「71歲的著名文學家梁實秋,與當紅女星韓菁清相戀…」

消息一出:民眾只覺得萬分震驚:

所有人都無法相信:一個當紅明艷的歌星,會愛上一個年逾古稀的教授;德高望重的國學大師,竟然會選擇與43歲的女星相戀。

隨著這則消息的傳出,台灣文學界的眾多學者也坐不住了。

為勸梁實秋懸崖勒馬,他昔日眾多學生甚至成立了「護師團」,企圖用外力斬斷這樁情事,以保梁實秋晚節平安。

除此之外,各大報社還不約而同刊登出如《教授與影星黃昏之戀》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直指女星韓菁清圖謀梁實秋的錢財。

這場情事造就的輿論風波,可謂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聲勢之洶涌,爭議之喧嘩,遠遠超出了梁實秋的想象和判斷。

他不明白:為何世人偏偏要與他過不去,偏偏要與這段難得的晚年戀針鋒相對…

直到學生出言相勸:師母去世才7個月呀,50多年相濡以沫的感情,難道說忘就忘了嗎?

是呀,這樁情事之所以讓眾多文化學者出面反對,是因為梁實秋的妻子程季淑剛剛去世。

「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瓊瑤。愧彼贈我厚,愧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貴用敘我情。」

曾幾何時,面對愛妻的猝然離世,無法接受現實的梁實秋,在郁郁寡歡的時光里,寫下世人熟知的《槐園夢憶》,來追述原配程季淑半個世紀的柔情。

「形影不離,五十年來成夢幻;音容宛在,八千里外吊亡魂…」

字里行間的深情悼念,無不催人淚下。

當然,若要真正看透這場聲勢浩大的輿論,還要從梁實秋與程季淑的50年相守點滴說起。

【梁實秋與程季淑:始于包辦婚姻的感情,卻相濡以沫50年】

如果讀過《槐園夢憶》,不難發現:

梁實秋與程季淑可謂是民國文人中恩愛夫妻的典范。

兩人自年少相識,而后在50載婚姻中,經受顛沛流離之苦,兩地分居之難,縱然生活充滿變故和困頓,這對夫妻卻依舊相濡以沫,情比金堅。

如此的深情伉儷,讓人動容,也讓人羨慕。

梁實秋與程季淑

1921年,經由朋友牽線,父母做主,年僅20歲的程季淑,便成為梁實秋的未婚妻。

當時的梁實秋還在清華讀書,接受新思想的他對包辦婚姻萬分抵觸,卻又因無法違背父母意愿而苦惱。

所幸姐姐寬慰他: 「我看她人挺好,滿斯文的,雙眼皮大眼睛,身材不高,腰身很細,好一頭烏發,漂亮極了。」

正是這番話,讓梁實秋有了「相處試試」的打算。

時隔50年,梁實秋卻依然記得初見妻子的場景:

「她穿著一雙黑絨面的棉毛窩,上面鑿了許多孔,系著黑帶子,又暖和又舒服的樣子。衣服、裙子、毛窩,顯然全是自己縫制的。她是百分之百的一個樸素的女學生」。

一個是溫婉樸素的聰慧才女,一個是才華橫溢的翩翩青年。

在奇妙緣分的指引下,兩人就此開啟了長達6年的戀愛;即便這6年相守,有三年的時光,是經受了分隔異地的想念和考驗。

那是1923年,梁實秋結束了清華的學業,有心赴美留學。

得知梁實秋的顧忌后,程季淑鼓勵他:

「你盡管放心去留學深造,我會在家等你,你不來,我不嫁…」

要知道,若是梁實秋赴美留學,至少需要4年的時間。

這漫長的4年,可以改變太多東西,不管是愛情還是誓言。

但偏偏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兩人卻在這場異國之戀中,堅持了下來。

不管程家父母如何勸告,程季淑始終不肯將這門婚事作廢,而是執著等著梁實秋的歸來。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他們的癡情堅守,也是那個年代里,最為動人的愛情篇章。

到了1926年,怕耽誤女兒的終身幸福,程家父母決定再給女兒說門婚事;得知此事的梁實秋,不等碩士畢業,便提前結束了學業,回到程季淑身邊,只為與她完婚相守。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愛情,只有懂得付出和包容的婚姻。

程季淑大梁實秋2歲,不管生活還是事業上,她都是梁實秋的得力助手。

嫁給梁實秋之前,程季淑任職于香山慈幼院,是自食其力的新時代女性。

但和梁實秋結婚以后,他卻辭去了工作,選擇相夫教子,以畢生之所學,扶持梁實秋的文學創作與翻譯事業。

可以說,程季淑對梁實秋一生最大的影響,便是鼓勵他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

在那個年代,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并沒有什麼報酬;同樣參與翻譯事業的,比如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等人便是因為生活拮據,無法將精力全然放在上面,最后選擇了放棄;但梁實秋卻在妻子的鼓勵和支持下,最后堅持了下來,完成了翻譯莎翁作品集這個浩大的工程。

程季淑曾是北高師的才女,畢業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如果不是為了婚姻,放棄自己的事業,一定會成就一番傳奇,但遇到梁實秋,滿腹才華的她卻甘愿退居幕后,成為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的小女子,也無怨無悔。

正是這樣的付出和成全,才得以在亂世營造出溫暖幸福的家庭氛圍。

50載漫長的相守,不是沒有過分離;只是這樣的「分離」,也是因為亂世動蕩的身不由己。

1937年,梁實秋離家到后方支援,當時家中母親病重,經受不住舟車勞頓,程季淑則帶著孩子孤身留在北京,為梁實秋守住整個家;直到1943年,梁實秋母親病逝,程季淑才帶著孩子前往重慶與丈夫團聚。

動蕩亂世的6年分離,堪比生離死別。

在那個朝不保夕,風云幻變的年代中,柔弱的程季淑,就這樣帶著孩子,在擔驚受怕下度過整整6年。

6年后,又是她攜帶著年幼的兒女們,穿越敵軍的重重封鎖線,顛沛流離,喬裝打扮,才得以與丈夫團圓。

這場漫長的分別,兩人都過了不惑之年,即便容貌滄桑,生活拮據,但依舊情比金堅。

縱然亂世里有顛沛流離,有分隔異地,有風吹雨打,可這對真心相愛的夫妻,卻安穩走過了50個春秋,并共同養育了四個兒女。

苦盡甘來后,本是終得圓滿的白頭偕老;只是無奈向來善妒的命運,卻偏偏無中生事,做出了一場天人永隔的悲劇。

【妻子為他系鞋帶,不料天人永隔;失去摯愛一年后,他另娶嬌妻】

感恩妻子多年的操持和付出,晚年的梁實秋,決定帶妻子來場異國旅行。

1974年的4月,71歲的梁實秋陪著程季淑在西雅圖的一個市場購物。

正在街邊走著,細心的程季淑看到丈夫的鞋帶松了;知道丈夫身體不適合彎腰,她便蹲下為丈夫系鞋帶。

但沒想到:靠在店面旁的一把梯子應聲倒塌,正好砸在了程季淑身上…

慌亂的梁實秋,在眾人的幫助下,趕緊將妻子送到急救室。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梁實秋不知所措,他太怕,太怕從此失去了她。

反倒是即將進入手術室的妻子,在昏迷中醒來安慰他: 「華,你不要著急!不要著急!」

只是遺憾,這樣充滿不舍的叮囑,卻成為了兩人天人永隔的訣別。

73歲的程季淑進了手術室,卻再沒有醒過來…

突如其來的禍事,帶走了溫柔體貼的妻子,也將梁實秋推入絕望的深淵。

在最難過、最難熬的日子里,他這樣寫道:

「我像一棵樹,突然一聲霹靂,電火毀了半劈的樹干,還剩下半株,有枝有葉,還活著,但是生意盡矣。「

年過半百卻痛失至愛,這樣的沉重打擊,讓梁實秋愈加懷念那些溫暖幸福的相守時光;因

感懷妻子的一生相陪,他便寫下催人淚下的《槐園夢憶》,字里行間的深情,打動無數讀者,讓人情不自禁、悲從中來。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髮妻去世僅7個月,《槐園夢憶》尚在熱賣,梁實秋便有了熾熱濃厚的黃昏之戀。

他愛上了小他28歲的台灣女星韓菁清。

一時激起千層浪,面對這個消息,眾人不敢相信,卻也不得不信。

但為了保護梁實秋的晚年名節,不少學生和友人更是公開反對這段黃昏戀。

可是梁實秋的反應卻出乎眾人意料,為了維持這段黃昏之戀,他不惜與冰心等文壇舊友絕交;為了讓這段突如其來的愛情得到眾人的理解和支持,與魯迅對罵八年的他,甚至直接引用魯迅的作品來進行回應: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說來也是令人悵然:梁實秋與韓菁清的相識,還源于《槐園夢憶》的出版。

1974年11月,負責出版《槐園夢憶》的遠東圖書編輯,特邀梁實秋到台灣小住。

也是因此,他認識了遠東書店的老闆謝仁釗,以及謝老闆的義女韓菁清。

初次見面,兩人便談論古文詩詞,沒想到越聊越投機,頗有相見恨晚之意。

也是從這場愉快的談話以后,梁實秋便常常約韓菁清見面,不管是談論文學藝術、或者是吃飯散步,都成為梁實秋要見心上人的借口。

韓菁清自然是明白梁實秋的心意的,但她卻對這場相差28歲的感情,始終持有回避的態度。

所以,為了避嫌,她直接提到:要給梁實秋做紅娘,給他介紹了合適的老伴。

但沒想到,素來儒雅的梁實秋聽到這話后,明顯生氣了,他直截了當地告白:我愛紅娘!

當遮掩許久的窗戶紙被捅破,縱然見過無數大場面,韓菁清也不知說什麼好了。

她左思右想,在12月1日給梁實秋寫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趁早了解我的為人」,意思是告訴梁實秋,不要對這段感情抱有想法和期待。

可此時的梁實秋卻固執得像個孩子,收到對方的拒絕后,他沒有任何收斂,反而更加熾熱地追求起這位年輕的女子;被拒絕的第2天,梁實秋便給韓菁清發出了第一封情書,訴說了自己的愛慕和堅定。

此后的梁實秋,用所有的浪漫和熾熱,串聯出一封封的情書:

「不要說是懸崖,就是火山口,我們也只好擁抱著往下跳…」

「莎士比亞有一短歌,大意是說:愛從哪里生長?從眼睛里;我起先不大以為然,如今懂了…」

這份熾熱的追求以及不肯放棄的堅定,讓梁實秋為韓菁清寫下90多封情書。

字里行間,皆是溫暖瑣碎的表白。

串聯起這場情事的始末細節,便不難發現,為何這場黃昏戀會引來外界的側目以及強烈反對。

因為人們始終無法接受:那個對前妻愛的純粹、對前妻思念無比的梁實秋,怎麼會愛上其他的女子?

因為不愿、不敢相信,所以人們便強烈地反對。

但在這場強烈的輿論聲中,人們似乎也忘了:愛這個字,來勢兇猛;愈加兇猛,也愈加堅定。

而被梁實秋狂熱追求的女星韓菁清,也被梁實秋的執著和真誠打動;即便外界鬧得沸沸揚揚,但韓菁清卻沒有退縮,而是選擇接受了這個大自己28歲的文學大師。

1975年3月30日,梁實秋與韓菁清結婚了。

梁實秋與韓菁清

當這樁熱鬧的婚訊傳來,得到的卻不是人們的祝福,而是外界的冷眼旁觀;

太多人不看好這場婚姻,也紛紛猜測這場黃昏戀,必然會卷起荒唐的財產之爭,對簿公堂。

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對忘年戀夫妻,感情日益加深,攜手相伴了數十年。

甚至兩人結婚10周年時,梁實秋還給了妻子深情表白:

到如今進入第十個年頭,我依然愛你。十年來你對我的愛,對我所作的犧牲,讓我十分感激。

的確,這份備受阻撓的黃昏戀,充滿了韓菁清的犧牲和付出。

與韓菁清相守時,梁實秋已經是七旬老人;不僅聽力不好,還患有糖尿病。

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的身體更是大不如從前。

為了梁實秋的健康,韓菁清費盡心思的照顧,不僅在飲食上親力親為,就連通信設備也按照梁實秋的需要進行特殊改造。

她沒有如外界猜想的卷錢離去,而是為老年喪妻的梁實秋,又營造了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庭。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因心臟病突發,離韓菁清而去。

此時的韓菁清尚且有著大好未來,但她卻沒有再婚,而是獨守寒舍,與寂寞為伍;四處為梁實秋的遺作出版奔走,只為將這些優秀作品公布于世。

到了1994年的8月,積勞成疾的韓菁清,也追隨梁實秋的腳步而去,年僅63歲。

這一生,她與梁實秋相見恨晚,卻把最后的想念與牽掛,全部給了這個大自己28歲的男子。

【放在最后的話】

梁實秋喪妻再娶,這件事始終飽受爭議。

說來說去,還是要感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理想愛情,終究是難得。

特別是摯愛離開,留給孤獨的老人在寂寞與思念中苦熬,這樣的人生結局,多少是殘酷的。

而梁實秋的選擇里,或許有對韓菁清相見恨晚的珍惜,但終究也是怕了寂寞和孤獨,才堅定無比的選擇了這段黃昏戀。

這樣的選擇看似涼薄,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只因這世上,有太多選擇無法用對錯分辨;世人認定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何嘗不是救贖呢?

也許從始至終,我們都不該去苛求,一個人在失去摯愛后獨守空房…

有生之年得以相知相依,便是莫大的緣分;在生死無常的世事中,那些無法承受的生離死別,也終究要靠溫暖來救贖。

人生的多數決定,都是權衡利弊的選擇罷了。

只是,也會感嘆:三個人的婚姻,注定是擁擠的。

年輕時期,梁實秋與原配程季淑相約:生同眠、死同穴。

面對摯愛的離去,他也為自己選好了墓地。

那是西雅圖的一處槐園,芳草如茵,林木蓊郁。

妻子的地號是16,旁邊15號留給自己,只因他想時時刻刻陪伴在妻子旁邊。

可惜,他食言了。

他最終長眠在台灣的北海公園墓地。

舉目四顧,莽野蒼蒼,卻也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繞的故鄉。

而西雅圖空曠的墓地中,陪伴原配程季淑的,只有一張照片。

那是兩人相識時,梁實秋特意去拍的一張全身立像。

——俊朗少年穿著藍呢長袍,立于清華校門口,意氣風發,讓人一眼難忘。

他是愛她的,只是漫長人生,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愿景太難得;萬般不由人的命運,將他推入孤獨的深淵,他便只能渴求溫情的救贖。

歲月蹉跎,年華易逝,還好他們的愛情,及時發生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