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第十七》把楊璟和馮勝、傅友德 、廖永忠列為一傳,書中記載:
楊璟,合肥人,本儒家子。
楊璟是合肥人,出生于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名叫楊政,1352年,郭子興在濠州以「紅巾軍」的名義起義,楊璟便跟隨父親投奔了郭子興。楊璟父子在郭子興麾下擔任參將,也算是中級將領。
同年,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并且得到了郭子興的青睞,郭子興把義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從此成為郭子興的心腹。
也就是說,在濠州紅巾軍的隊伍里,朱元璋和楊璟最初是戰友。四年后,郭子興病逝于滁州,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衣缽,楊璟便歸朱元璋麾下。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在郭子興病逝之后,朱元璋和郭子興之子
郭天敘曾爆發過很激烈的矛盾,這導致朱元璋根本不信任當初濠州的那一批「元老」。因此,在朱元璋占領南京之后,他麾下真正的濠州紅巾軍「元老」只有寥寥幾人,除了馬皇后外,還有三人比較出名,他們分別是湯和、邵榮和楊璟。(一)湯和自不必說,他是朱元璋的老鄉,一直緊跟朱元璋的步伐,算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
(二)邵榮這個人也比較特殊,朱元璋和郭天敘分道揚鑣的時候,邵榮是支持朱元璋的,因此,他在朱元璋軍中的地位一度和徐達平起平坐,後來因為叛變被殺,《明史·常遇春》中有提到這個人。
(三)最后一個就是楊璟,《明史·楊璟傳》記載:
以管軍萬戶從太祖下集慶,進總管。
集慶,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朱元璋占領后為其更名為應天。這里說楊璟曾跟隨朱元璋攻打南京,而朱元璋攻打南京之前,正是和郭天敘決裂之時,由此可以推斷,楊璟當時必然是支持朱元璋的。這也是他能得到朱元璋重用的原因。
還有點需要注意,楊璟跟隨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被朱元璋升任「總管」
,而根據《明史·常遇春》傳記載:「進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意思是占領南京后,常遇春的職位是「總管府先鋒」。可能因為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時間比楊璟晚,因此,這個時候,楊璟還是常遇春的上司。不過因為常遇春實在太過優秀,不久就完成了逆襲。關于楊璟早期的戰績,《明史·楊璟傳》云:
下常州,進親軍副都指揮使。從下婺州,遷樞密院判官。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以此為據點,開始向東南進軍,楊璟在常州之戰和婺州之戰中,都立下大功,因而被提升為樞密院判官。但根據《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攻打常州的主帥是湯和,而攻打婺州的主帥是胡大海。即,這兩場戰役,楊璟雖然立功,但他并不是主帥。換句話說,楊璟雖然是紅巾軍「元老」,朱元璋并沒有讓他擔任主帥,而是讓他輔佐湯和和胡大海。
上文說過,楊璟是出身于書香門第,他行軍打仗的能力,或許沒有湯、胡等人在行。
綜上所述,關于楊璟,我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朱元璋的軍中,楊璟資格很老,但隨著朱元璋麾下不斷有新的軍事人才涌出,楊璟或許逐漸淡出核心圈子。
1360年,龍灣之戰爆發,陳友諒被朱元璋引入河道狹窄的龍灣,四面設伏,楊璟率領一路伏兵對陳友諒窮追猛打。三年后的鄱陽湖之戰,楊璟再立新功。此后,朱元璋把戰略重心挪至蘇吳,打算對付張士誠。而楊璟則被朱元璋派往湖南,掃除湖南的「蠻寇」。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派徐達北伐;派湯和、廖永忠平定方國珍;派楊璟由湖南方向攻打廣西。廣西之戰,楊璟的軍事才能被全面展現出來,史載:
攻永州,守將鄧祖勝迎戰敗,斂兵固守。璟進圍之。元兵來援,駐東鄉,倚湘水列七營,軍勢甚盛。璟擊敗之。
在楊璟攻打永州的時候,永州守將鄧祖勝兵敗后,選擇死守。楊璟取兵圍城,接下來,滯留在南方的元朝大軍來援,元軍聲勢浩大,楊璟連續攻破敵人七座營寨,勢不可擋。
接下來,廖永忠、朱亮祖由廣東前來和楊璟匯合,三人聯手攻打靖江。朱亮祖和廖永忠都是虎將,連續攻城幾日,都不能取勝。不曾想,楊璟悄悄找到了辦法,他帶兵繞到上游的叚口關,殺掉守壩士兵,連續掘開五條堤壩,洪水迅猛地涌入靖江城,一舉破城。
事后,朱元璋對楊璟稱贊不已。楊璟麾下有一位叫張彬的參將,此人性格暴虐,在南關之戰中,張彬屢屢受挫,攻下城池后,張彬要屠城。楊璟知道后,立即阻止了張彬的行徑,他出榜安民,廣西大定。《明史·楊璟傳》記載:
先是張彬攻南關,為守城者所詬,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
此后,楊璟帶兵攻克了南寧和相州,把整個廣西納入明朝的版圖。
廣西之戰,楊璟的出色表現,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因此,待楊璟、湯和等人班師回朝后,朱元璋立即讓二人帶兵北上,協助徐達和常遇春北伐。因為當時北伐戰線太長,朱元璋于是下了本文開頭的那道圣旨。命徐達、常遇春、馮勝、湯和、楊璟五人成立北伐的「五人統帥小組」,朱元璋之所以把楊璟列入五人之內,一方面是因為楊璟在廣西證明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楊璟是紅巾軍「元老」,他在鄧愈、傅友德等名將面前,有他特有的資歷。
洪武三年,眾將北伐歸來,朱元璋大封功臣,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被封為公爵,湯和被封為中山侯,而楊璟則被封為營陽侯,賜免死鐵券。
楊璟在洪武朝還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差點招降了明升。元朝末年,南方紅巾軍將領明玉珍進入巴蜀后,因為其上司徐壽輝被陳友諒弒殺,明玉珍因此在巴蜀自立為王,建立「明夏」
政權。明玉珍死后,他的兒子明升繼位。朱元璋最初不愿對明升動武,派楊璟出使重慶,想勸明升投降。《明史》云:
未幾,詔璟往使于夏。是時夏主升幼,母彭及諸大臣用事。璟既至。數諭升以禍福,俾從入覲。升集其下共議。而諸大臣方專恣,不利升歸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決。
意思是,楊璟到達明夏后,勸明升投降,明升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幾乎被楊璟說服。但因為明升當時年齡尚幼,大權在太后和諸臣手中,大家最終不同意投降,楊璟只能悻悻而歸。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湯和、傅友德兵分兩路攻打明夏,楊璟便跟隨湯和來到巴蜀,但因為江水暴漲,湯和在瞿塘峽兵敗,湯和、楊璟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責罰。
此后的幾年,楊璟跟隨鄧愈征討定辰,跟隨徐達北伐。到了洪武十五年八月,楊璟在北平練兵的時候,突然病逝了。《明史·楊璟傳》記載:
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璟去世,朱元璋念及他的資歷和功勞,追封他為芮國公。并且讓楊璟的兒子楊通繼承營陽侯爵位,但不久 ,楊通也戰死了。
不要以為楊璟去世了,他的故事就結束了。事實上,楊璟的死亡,另有陰謀。《明史·楊璟傳》在最后記載:
二十三年,詔書坐璟胡惟庸黨,謂以瞿塘之敗被責,有異謀云。
也就是在楊璟去世8年后,朱元璋查出楊璟生前曾參與胡惟庸逆案,并且查出,當年瞿塘峽之敗后,朱元璋責罰楊璟,楊璟內心不服,曾有謀反的舉動。
但斯人已逝,楊璟已經去世了8年之久,他的兒子也死了,朱元璋不可能掘墓戮尸,所以只是象征性地褫奪了楊璟的爵位。
然而,朱元璋可能被楊璟騙了,因為在若干年后,楊璟竟然死而復生了。
明朝建文元年,也就是楊璟去世的17年后,由于建文帝急于削藩,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決定「清君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揮兵南下,發動「靖難之役」,軍中竟然又出現了一位「楊璟」。
對此,《明史·楊洪傳》記載:
祖政,明初以功為漢中百戶。父璟,戰死靈璧。
意思是說,靖難之役時,有一位叫楊洪的將領,他父親叫楊璟,祖父叫楊政,由于父親楊璟隨朱棣南下的時候,戰死在了靈璧,楊洪襲承了父親的職位。
朱棣登基后,楊璟竟然以百戶之身,被追封為璟國公,謚號「武信」。可能有人會說,世間重名重姓的人多,朱元璋麾下的楊璟,和朱棣麾下的楊璟,或許只是名字相同而已。
這里面,有三個微妙的地方:
第一,兩個楊璟的父親,都叫楊政;
第二,兩個楊璟的謚號,竟然都是「武信」;
第三,朱棣麾下的楊璟,以百戶之身戰死于靈璧,最后竟然能被追封為公爵。要知道,即使千戶、萬戶戰死,也未必能被追封爵位,此人不但被封爵,還被封為公爵,十分不合理。
其實,這個根本不是巧合,此楊璟,就是彼楊璟,兩個楊璟,乃是同一人。楊洪在宣德年間,曾在親筆信中承認,他的父親靖國公楊璟,實際上就是洪武朝的芮國公。這是怎麼回事呢?
筆者找到了瀛西楊氏的族譜,族譜中有一則《璟國公略傳》,文中曰:
洪武十五年,因胡惟庸案,楊璟在燕王朱棣、魏國公徐達安排下詐死隱遁。靖難之役,隨燕王戰河北、戰山東、戰江淮直逼京師。建文四年為救護燕王星隕靈璧。追贈芮國公(洪武十五年),璟國公(永樂元年),雙謚武信(洪武15年、永樂元年),追封楊王。
文種說,洪武十五年,因為怕受胡惟庸案牽連,楊璟在朱棣、徐達的安排下詐死。從此隱遁。後來朱棣南下,楊璟隨朱棣戰河北、戰山東、戰江淮。但在洪武四年,為了救燕王朱棣,楊璟戰死于靈璧。後來,朱棣追封楊璟為璟國公,謚號「武信」。
在歷史研究中,家譜資料僅僅是輔助證據,并不可全信。然而,我們來看看這則《璟國公略傳》是否有合理之處。
眾所周知,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此案發生于洪武十三年,但此后數十年,不斷有人被查出牽連此案,例如李善長是在十年之后才被查出涉及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余波很廣,前后有20多位勛爵被殺,被處死者多達上萬人。
考慮到楊璟詐死于洪武十五年,彼時胡惟庸案僅僅發生兩年,而洪武十五年,楊璟確實在北平練兵。
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此時北平正是朱棣的地盤,而明朝魏國公徐達是朱棣的岳父。因此,徐達和朱棣幫楊璟詐死,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關于楊璟詐死,筆者有一個思路:
胡惟庸案爆發后,楊璟深知自己涉及此案,又看到朱元璋對其他涉案人員嚴懲不貸,楊璟心虛,于是趁在北平練兵的機會,找到徐達和朱棣,請求二人幫自己詐死,從此消失于眾人的視線中。由于楊璟是「死」在北平,朱元璋不可能親臨查看,因此,楊璟的詐死,成功騙過了朱元璋。
八年后,朱元璋查出楊璟和胡惟庸案有染,但考慮到楊璟和兒子已死,朱元璋只是褫奪了楊璟家族的爵位。楊璟詐死17年后,燕王朱棣揮兵南下,為了報答朱棣之恩,楊璟再次帶刀上陣,在靈壁之戰中,楊璟為保護朱棣戰死沙場。朱棣登基后,不便公布楊璟的真實身份,但為了感念楊璟的救命之恩,于是封名義上只是百戶的楊璟為「璟國公」,仍舊賜謚號「武信」。不僅如此,朱棣還提拔楊璟之子楊洪,楊洪後來在明朝屢立戰功,被封為昌平侯。
雖然這只是一個推測,但筆者認為,楊璟詐死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只是,考慮到楊璟和朱元璋曾同在郭子興麾下當兵,年齡應該相仿。朱元璋駕崩的時候是71歲,等到建文四年,楊璟怎麼說也約有75歲了,如此高齡,還能在靈璧救朱棣一命,可謂寶刀不老。
洪武朝名將如云,開國時朱元璋封了6公28侯,都不是泛泛之輩。然而,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為了穩固孫子的江山,開始屠戮功臣,這是王朝的不幸。
朱元璋駕崩后,仍活著的開國功臣,僅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長興侯)兩位。殊不知,在遙遠的北平,當年的營陽侯楊璟還活著,這種結果,簡直是對洪武大帝的諷刺。
人們都說,洪武晚年,信國公湯和的情商頗高,在朱元璋屠戮功臣之際,湯和處處守拙,僥幸逃過一劫,善終而死。如果楊璟詐死屬實,那麼,楊璟顯然比湯和更加高明。
史海洶涌,彈指千年,楊璟也好、湯和也好,就算立下不世之功,只要封建社會有朱元璋這樣的君主,誰又敢說自己是幸運的呢?
參考資料《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璟國公略傳》。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