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制度存在啥漏洞?要是沒有亡于清朝,也會亡于自己之手
2023/07/05

談論起明朝,多數人都會認為這個朝代是最后一個漢族掌權的朝代,也是最后繁榮的朝代。明朝的軍事實力、人文環境讓人無不向往。不僅國人認為如此,曾經在9年前,就有一個老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這是對明朝的軍事實力高度的認可,同樣也加強了我們自身的民族認同感。那拋開這一切, 明朝是否真的可以在足夠長的時間中一統天下呢?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漏洞,終會亡于自己之手

1368年,朱元璋結束了元朝97年的殘暴統治,建立了新的朝代,國號大明。新的朝代建立之后,舉國上下百廢待興。朱元璋一邊擔心著有人和他一樣造反起義,一邊思考著如何讓國家復蘇。

于是朱元璋猶如一個村長一般,定下了 「全村的規矩」。

1. 大興耕種,開墾荒地。

明朝的耕地面積是中國歷朝歷代最多的,由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經就是一個農民,他深知人們吃不飽就會想造反, 吃飽了自然就不會造反。

于是他想當然的就讓子民們開墾荒地,同時農民出身的他也深知地主階級對于小農的迫害,所以出台政策打擊地主階級。但肥沃的土地總有開墾光的時候, 不夠了怎麼辦呢?于是朱元璋出了第二個規矩。

2.強制移民,違者殺頭。

既然肥沃的土地不夠, 那就移民荒蕪的地方進行開墾嘛!朱元璋這樣想著,隨即頒布法令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作為農業文明的國家,沒有幾個人愿意背井離鄉去開墾荒地,更何況在明朝的法治下,移民過去就代表著這一輩子都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

自然有很多人拒絕。對于朱元璋來說, 拒絕我?沒關系,砍了就是。于是在高壓之下,民眾們開始移民。有些人倒霉移民到了鳥不拉書的荒地,結果成了世世代代都吃不飽的窮人。

當然這一舉動從長遠看也是有益的, 移民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也讓很多貧苦的人獲得了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與一頭牛。

3.黃冊、戶籍制度

作為一個「村長」,自然要對自己村里的人熟悉才是嘛。于是朱元璋便設立了戶籍制度, 建立黃冊。黃冊制度有明確的規定,從黃冊的用紙到書寫與保存,都有嚴格的要求。

黃冊記錄了大明朝每個家庭十年內的人口、財產變化。小到嬰兒的出生、家庭世代工作,大到家里有幾畝地、幾頭牛都要 記錄備案

戶籍制度則是沿襲了元朝的等級制度,將人分為民戶、軍戶、匠戶三等。其中規定 匠戶的職業世代承襲,無法改變。你祖上是做鐵匠的,你也只能做鐵匠,你兒子也將是鐵匠。

這大大禁錮了整個社會的活力,而戶籍只有皇帝才能改變,對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你世世代代都無法改變你的職業,聽起來十分殘忍。

由此可見,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防止民眾有異心, 精心設計了種種禁錮人思想與行為的法令,更別提把科舉內容改為八股文等做法。

在明朝前期時候,這些規矩被很好地執行了下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法制越來越沒有約束力,許許多多的流民不斷涌現,導致從

永樂年間就開始不斷爆發小型的叛亂與起義

據統計,明朝共發生967次蝗災,明末又爆發了大旱,由此引發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讓這個曾經以農為主的國家支離破碎。

明朝的「祖制」是各朝各代中最多的,但凡有大事小事,后代的皇帝就會掏出一本厚厚的書,查他們老祖宗朱元璋是怎麼規定的。哪怕時代變了, 他們依舊迂腐的遵循祖制,不能與時俱進。所以明朝本身的政治制度存在的嚴重的漏洞,整個王朝建立在危樓之上。

與此同時, 宦官干政、低餉制造成的貪污腐敗不斷為國家滅亡添磚加瓦。種種情況導致明朝的滅亡是注定的,哪怕沒有滿清入關,明朝也會淹沒在人民的海洋中,自然不可能做到天下一統。更別提讓全世界說中國話這件事了。

二.明朝的經濟情況存在隱患

國力,自然離不開經濟。明朝的經濟實力雖然無法和盛唐相比,但是也擁有自己獨特之處。

在農業上, 明朝的農業可謂當世最強。不僅出現了南方雙季稻,更是在嶺南一帶有了三季稻的雛形。通過農民們不斷地研究,對種子進行篩選,農作物的品質及產量有了較大的提升。紅薯、玉米、花生、南瓜、葵花等農作物也從南洋來到了中原大地上。

在手工業中,由于戶籍制度,人一生無法更改自己世襲的工作,所以出現了許許多多手工業的「大神」,手工業開始了蓬勃的發展。 《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的多種技術在當時世界上都屬于領先地位。紡織業、冶煉業、建筑業、造船業等各行各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外來文化技術并改良,整體行業不斷地發展變強。

與此同時,明成祖朱棣為了發展「朝貢貿易」, 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條由福建省泉州市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極大的促進了明朝與歐洲商業貿易往來。

但在當時通商交易必須披著 「朝貢」的外衣才能進行,更別提所謂的「朝貢貿易」

是明朝為了展示自己國力,用市場價格的百倍和其他國家進行商品的交換。

明朝對于民間的商業買賣政策實際上是屬于抑商的政策的范疇。在明朝長期的海禁期間,只有官府才有資格進行商業貿易, 普通的民眾是禁止私自貿易的。

這樣的行為促進了東南亞陶瓷業的發展,同時明朝的藩屬國通過獨占中國貿易的契機獲取了大量利益。海禁這一舉措成功讓明朝從世界發展的快車道上轉向人行道。

種種跡象證明, 明朝的整體架構存在著極大的漏洞。雖然明朝的GDP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位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但在經濟上呈現著此消彼長的狀態。如果有足夠長的時間,明朝的經濟一定會被拖垮,無法依靠商業去統治世界。

三.明朝的軍事制度存在風險

明朝的軍事, 最出名的就是明朝海軍。從鄭和下西洋開始到戚家軍百戰百勝,明朝的海軍一直都是當時世界上較為領先的軍隊。

明朝初期,中國本土的海盜和日本流民浪人在中國沿海地區肆虐,他們走私違禁品、打劫商民,極為猖狂。

朱元璋此時分身乏術,他致力于制定各種規矩、鎮壓各處小型叛亂、義軍,根本無暇顧及沿海, 沿海地區一直處于水深火熱當中。

直到嘉靖年間, 明朝派出抗倭名將戚繼光,這樣的情況才開始逆轉。戚家軍訓練有素,同時創意頻出,他們不僅改良了武器,更是針對倭寇武器的特點,專門設計了一種叫做狼筅的武器,無往不利。

除了戚家軍,明朝還有秦軍、天雄軍、關寧軍等擁有強大戰力的軍隊,這些軍隊大多都出現在明朝末期。

在武器的開發和應用上明朝并不迂腐頑固。他們對鳥槍、火炮等武器進行不斷改良,從舶來技術中吸取國外武器的優秀之處,逐漸向歐洲武器水平靠近。除了火炮技術之外,明朝也在不斷研發新式武器。火箭、地雷、水雷等武器在各個戰役中皆有不俗的表現。

只可惜隨著明朝覆滅, 原本已經開始進入熱武器時代的中國停下了腳步,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期。

在整體的軍事體制上, 明朝顯得有些「過于謹慎」。為了防止有人擁兵自重,朱元璋對軍事體制進行多次改革,最終將統御軍隊的大都督府徹底改組,形成了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下還有諸多小都督,諸多都督各自掣肘,讓每個都督都不可能與朝廷本部兵馬抗衡。同時這樣的制度也造成了明朝軍事調度能力的低下, 極大地削弱了軍事威力。

所以不管是從政治制度來看,還是經濟制度甚至軍事制度,明朝的強盛也只是一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世界不斷地進步,明朝注定會被其他各國超越,哪怕明朝沒有亡于清,也終有一天亡于自己之手,所以明朝沒亡這個假設也是不會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