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張幼儀的第一次相見,后者僅僅一個眼神,便嚇退了林徽因
2023/07/05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著,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著,這深夜里弦子的聲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脆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里有這麼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首詩寫于1931年,是林徽因在香山養病期間所寫,此時的林徽因已經27歲了,早已不是十余年那個崇尚愛情的小姑娘了。

但無論歲月在臉上留下多少風霜, 林徽因在骨子里,都未曾改變,始終是那個渴望在愛情里游曳的人兒。

她的多愁善感,她的剛毅堅強,她的美麗動人,都讓旁人驚嘆,而林徽因身上綻放出的光芒,彷佛是民國時代一顆璀璨的星,令人眼前一亮。

是啊, 民國大師何其之多,但像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卻并不多,在現代文學史上,林徽因有一席之地,而在中國建筑史上,她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無可爭議的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林徽因還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師者,她與丈夫梁思成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一起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筑系,時至今日,這兩所院系為新中國培養了多少建筑人才,沒人說得清。

在耀眼的光環之下,人們似乎忽略了林徽因內心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女子,而 在青春年少里,徐志摩則為她編織了一個童話般的夢。

只是在這場夢里,林徽因提前清醒并果斷退了出去,給了徐志摩無盡的遺憾,那麼林徽因為何能急流勇退,在愛情的甜言蜜語中抽身?

這是因為她與徐志摩髮妻張幼儀的第一次相見。

瘋狂的徐志摩

或許有一種女人,當你看到她第一眼的時候,就已經失戀了,對于徐志摩而言,林徽因就是這樣的女人。

民國時代,是個解放思想的重要時期,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是當時文人嘶啞的吶喊,他們反對禁錮,他們渴望自由,以至于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從心底是抗拒的。

在追求自由戀愛的路上,徐志摩與那時很多接受新思想洗禮的文人沒什麼兩樣,只是他做法更加不顧一切。

徐志摩對于林徽因的追求,也只能用瘋狂來形容,只是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已經遵照父母的安排,娶了張幼儀為妻,并且兩人還生育了一個兒子。

在這段婚姻里,張幼儀并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他認為張幼儀只是舊社會下的女子,無法理解他追求自由戀愛的心。

所以 當徐志摩遇到林徽因之后,他被林徽因身上那種新時代女性散發出的魅力牢牢吸引,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可以說, 林徽因滿足了徐志摩對愛情的一切幻想。

林徽因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頗有才華的徐志摩,徐志摩的瘋狂追求所帶來的甜蜜,讓她也嘗到了愛情的美妙。

可此時的徐志摩畢竟是一個兩個孩子的父親,她要接受徐志摩,必定會破壞另一個家庭, 即便徐志摩此時已經不顧妻子已經再度懷孕,堅決提出了失婚,可在旁人眼中,又該會如何看她?

冷靜的林徽因

林徽因骨子里是個高傲的女子,她渴望愛情,但決然不會在愛情里卑躬屈膝,她那種可怕的冷靜,完全不是她那個年紀該具備的成熟。

每個人都喜歡被旁人追求的那種滿足感,林徽因自然也不例外,看著徐志摩寫給自己的情書,好似也是一種幸福。

在國外的那段日子,林徽因也喜歡與徐志摩談論文學,談論人生,可是在內心里,她卻始終矛盾著。

橫亙在林徽因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徐志摩不是單身,她內心里抗拒這樣的男子,至于原因,是因為林徽因的母親。

林徽因的母親并不是父親的原配,在他們的婚禮里,身為女兒的林徽因沒有感覺到任何的幸福,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母親是個可憐人,她整日里的哀怨,令林徽因對婚姻感到恐懼。

她不想步母親的后塵,所以 在愛情里,一直異乎尋常的冷靜,如果她真的接受了徐志摩,那就是離哀怨的母親更進了一步。

與徐志摩相處的這段時光里,林徽因初嘗了愛情的甜蜜,但也感受到了背后的矛盾和苦惱,如果繼續下去,那杯苦酒,是否真的能咽下去?

林徽因無法確定,所以 在這段愛情里,她審視了所有會出現的可能,但真正讓她抽身退出的是與徐志摩髮妻張幼儀的第一次相見。

張幼儀是個被封建思想禁錮的女子,但她絕對是很敏感的,而早在與徐志摩一起在沙士敦的時候,張幼儀就察覺到了徐志摩愛上了別的女子。

絕望的張幼儀

當時徐志摩每天都以去雜貨店旁邊的理發店理發為由去收寄書信,那是他與林徽因的書信收發點,畢竟沒有人需要天天理發,張幼儀又怎麼不明白?

張幼儀一直在等待徐志摩的回心轉意,因為她已經懷上了第二個孩子,只是她等來的是徐志摩氣急敗壞逼迫她失婚的消息。

張幼儀遲遲不肯答應,因為她知道失婚對于一個女子意味著什麼,但是著急的徐志摩卻脫口而出:

林徽因馬上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不可。

這時候,張幼儀才知曉,丈夫癡戀的女子,原來叫林徽因。

在徐志摩陪張幼儀去德國看望她的四哥要講明結束這段婚姻時,林徽因跟著父親去火車站送行,張幼儀與林徽因就這樣第一次相見了。

林徽因看到了張幼儀的眼神,她從中讀出了「哀怨、絕望、祈求和妒意」,她被這雙眼睛震撼了,因為曾經這樣的眼神,多次出現在她母親的臉上。

心地善良的她不想將張幼儀置于與母親同樣的境地,所以在分別之后,林徽因給徐志摩寫了一封信,以示退出,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上次您和幼儀去德國,我、爸爸、西瀅兄在送別你們時,火車啟動的那一瞬間,您和幼儀把頭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邊,她張著一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我,我顫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靈的底蘊,那里藏著我的知曉的秘密,她全看見了。

1921年秋天,林徽因跟隨父親回了國,她把她康橋的故事永遠地留在了大洋彼岸,獨自上岸了,臨行前,她甚至沒去見徐志摩最后一眼,只留給了他一封信:

我降下了帆,拒絕了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自此之后,徐志摩則徹底失去了林徽因。

原來在林徽因的生命中,一直有比愛情更有意義的事情,只是讓林徽因沒想到的是,她的退出并沒有換回張幼儀的幸福,因為不久之后徐志摩的生命中還會出現一個叫陸小曼的女子。

參考資料:《林徽因傳》、《徐志摩傳》等。